昨日本市迎来冬至扫墓高峰。根据上海市民政局殡管处统计,昨天本市祭扫人流量28.5万人次,同比减少两成。可能是天气太冷的缘故,扫墓的高峰时段也推迟到了9点至11点。今年,松江、闵行等区域内的多家公墓尝试“轨交+免费短驳公交”扫墓新模式,希望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记者昨日体验发现,该方式已经被不少市民接受。同时,一些市民还尝鲜数字化墓园,不出家门、到虚拟墓园扫墓。
天冷,扫墓客避开早高峰
据以往的统计数据显示,冬至扫墓期间高速公路网出城车流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7点到11点。不过昨日上午高峰扫墓车流比上周还要少1万辆,上海高速路网无大面积拥堵。
市公路管理处相关人士表示,昨日天气寒冷,不少扫墓车辆推迟到9点至11点才出行,避开了早高峰时间。此外,昨日的寒冷天气也让墓园交通通畅不少。天马山公墓负责人俞勇告诉记者,由于墓区非常冷,扫墓的人流和车流大多“快到速回”,交通运转很快,墓区周边交通没有出现拥堵,停车难问题也没有出现。据了解,为应对扫墓车流短时间“集中释放”的压力,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加强与城市快速路监控中心的信息联动,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车辆合理出行。
短驳公交不再遇冷
记者昨日上午9点多来到轨交9号线洞泾站,一出站便看到一辆金龙大巴停在站口,车窗上明确标识为扫墓免费短驳车。“一般两班列车靠站后,一辆可乘40多人的大巴就可以坐满。”这辆大巴的终点是天马山公墓和天马塔园中间,路程只要10分钟左右。
“高峰时段短驳公交车车满员。”天马山公墓负责人俞勇告诉记者,和上周短驳车开通遇冷相比,现在更多市民知道有短驳车,乘客量猛增。
5号线闵行开发区站距仙鹤墓园2.5公里,仙鹤墓园也安排短驳车免费接送扫墓市民。据了解,昨日该墓园接驳车共接驳4千余人次,占该墓园昨日扫墓客流的三分之一。
短驳标识横幅被环卫拉掉
“有车的还是习惯自己开车,觉得方便。”俞勇告诉记者,现在“轨交+短驳”模式仍没能成为扫墓的主要出行方式。若扫墓客多人结伴,且要携带很多物品,自备车或者包车前来的比较常见。
此外,“轨交+短驳”的模式在准备工作上也需完善。昨日9号线的松江大学城站华夏公墓短驳点,作为短驳点标识的横幅,被市容环卫部门当作“违规横幅”给拉掉了。不少扫墓客因此无法找到短驳车。
60多户尝鲜“数字扫墓”
为方便市民、分流扫墓客流,本市的福寿园今冬推出的上海数字陵园,将福寿园的真实场景通呈现在互联网上,用户可通过模拟人物行走其中,并实现购买祭品、鞠躬、献花等祭祀行为。福寿园数字陵园还将各个园区的真实场景予以360度视角的展现。今冬试运行期间,客户只需免费领取用户号和密码,即可上网进入数字陵园扫墓。“已有60多户申请使用这种方式扫墓。”福寿园相关人士介绍。
节地葬低价却乏人问津
临近冬至,高价墓越来越受到关注和争议,然而记者从一些公墓了解到,价格低廉又环保的节地葬却被认为“没面子”,并未受到青睐。上海福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800元到1万元的节地葬购买者相对较少。
据记者了解到,从1994年的亭葬、室内葬、别墅葬开始,到1998年的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以及2006年的小型艺术葬式,上海一直在节地产品上推陈出新。记者在一些节地葬园区看到,这里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绿化配置都非常不错。相比高价墓而言,这种葬式不仅经济实惠,更符合现代环保节地的理念。
尽管如此,“厚葬薄养”的思想仍在人们心中占有极高比例。不少专家指出,相比之下,比较经济实惠的节地葬往往被视为“没面子”而遭弃。加上从众的心理以及攀比心理,造成了高价墓令民众望而却步;节地葬产品却乏人问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