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6日,我公司员工候佳平同志参加了上海市有害生物防治培训中心组织的在金山廊下中华村的实地实习培训,以下是其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的小结:
此次实习人数30人,分为3个小组,我在小组,并担任小组组长,在金山廊下实习具体地址为马厩,我们小组10名队员4男6女,我方分成4个小小组,每个小小组由男同志作为负责人分别负责蚊蝇鼠蟑,并由曹老师带队。
我方在马厩的栖息地发现大量的蚊虫,通过肉眼观察,主要种类有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白蚊伊蚊,共计5种。在曹老师的指导下,使用电动吸蚊器对墙壁上栖息的蚊虫进行吸取,然后放置在毒蚊管内毒杀后放置在观察盒内待观察,同时,在马厩的堆物场所,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容器型小型积水,同时发现其内滋生有大量的蚊孑孓。退出马厩,我们前往溪水型的蚊孳生地,由于这几天持续的39度的高温,田间水稻田内的溪水都已干涸,在低洼处我们选择一些积水处使用水勺法在水面快速捞取,发现蚊孑孓的密度较小,采集到少量的蚊孑孓,通过对幼虫呼吸管的肉眼观察,发现其有长呼吸管,同时根据滋生的具体的环境,我方判断为三带喙库蚊幼虫. 继而我们在小河边的渔船上的积水我们也发现了蚊孑孓,据曹老师推断是属于拟态蚊的幼虫,同时在小河边的水缸和小容器内,我们采集到较多的蚊孑孓。
第二天我们通过分类鉴定,发现有中华按蚊,肉眼可见翅膀上的明显的白斑,且在栖息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与垂直的栖息面的角度约成50度角,是名副其实的翘屁股蚊子,所以可以判断其为中华按蚊。我们也鉴定到了淡色库蚊,口喙和附节都无白环,翅鱗全为暗色,小盾片成三叶状。三带喙库蚊是比较好辨识的,主要是通过喙中央的白环和附节上的白环予以确定。(密度数据略)
苍蝇的种类我小组捕获最多的是大头金蝇,其次是瘦叶带绿蝇6个,亮绿蝇1个,也捕获到了家蝇,通过镜检发现其胸背上可见4条纵纹,第4纵脉角形弯曲。其次是麻蝇,主要特征是棋盘格的粉背斑和 胸背三纵条。(密度数据略)
鼠控制方面,我方通过地形观察在马厩的四周布防了近30个老鼠夹,诱饵采用老鼠喜食的油条,在生活区餐厅厨房的后方,我方布防了老鼠笼,老鼠笼的老嫩程度经过事先测试,确认无误后摆放,但事后我们发现并没有捕获到老鼠,我小组推断可能是由于现场附近本身的鼠密度就不高的缘故。(密度数据略)
蟑螂屋我们摆放的重点区域在餐厅厨房内,通过现场手电筒发现该区域由于食源,水源,热源都具备,因而滋生了大量的德国小蠊,我方仔细勘察了侵害地点和场所后,布防20张粘蟑屋。事后发现捕获率还是相当高的。蟑螂主要捕获的品种为德国小蠊,通过肉眼观察,胸背板上有两条明显的纵纹。(密度数据略)以上虫种我小组都通过镜检予以了确认。
总结:
1) 我们小组这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2) 小组对布放点的选择动了脑经,对布放的灭蚊灯,老鼠夹,捕蝇笼和蟑螂屋进行了回收,我们发现我们的捕获率比较高,在鼠夹上,灭蚊灯,苍蝇笼和蟑螂屋内都发现了较多的昆虫,比如苍蝇笼放在遮荫处,并选择合适的高度,灭蚊灯放在四周无阻挡物的房东家的后院小溪边,并且充分考虑到下雨的各种预防措施,鼠夹的布放点面结合。说明我小组在点的选择上确实是通过实地的观察,并且动了一番脑筋,所以回报率也是比较高的。
3) 小组成员对四害的实地滋生环境和栖息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加强映像,巩固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我们有些组员长期在市区内生活和工作,所以对农村型的环境缺乏一定的认识,通过此次实习,加深了了解,熟悉了四害在郊区的种群分布和空间分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虫害控制也涉及到虫害的生态学,所以通过此次的实习可以对以后在郊区开展虫控工作提供依据。
4) 农村型环境的四害的滋生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高度吻合的,比如在这里,我们较多的捕获了骚扰阿蚊等,而捕获的淡色库蚊和白蚊伊蚊较少。但在市区内这种情况恰好相反。
5)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也认识到了一个新的物种,鼩鼱 qujing,虽然外形类似啮齿目的老鼠,但实则为食虫目。
6) 组员间通过3天的互相协作,增进了感情,加强了友谊,希望通过此次对彼此的认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再次互相协作,保持联络和沟通。
7) 最后感谢所有的带队老师蔡老师,汪老师,刘老师,曹老师,姬老师冒着酷暑给我们此次实习提供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