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全国环卫工人节,扬州颁发了一个特别的奖项,22名环卫工领到了属于他们的“金扫帚奖”。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些“金扫帚”的主人,已经完成了从“环卫”到物业的“变身”——在扬州,如今85%的城市主干道的环卫工作已经交给了社会上的物业公司;年内,还将把85%的背街小巷推向市场。
同样“一把扫帚”,从环卫“递”给物业,到底改变了什么?
“扫帚”易主,6家物业公司接手几百条背街小巷
10月28日上午8点,记者穿行在扬州老城小巷中。在盐阜西路拐进天宁门街,路上没有烟头、瓜皮纸屑。从扬州八怪之一罗骋的故居,折向彩衣街,路过讲经墩,记者看到,在大东门桥下面,几个只有四五平米的小码头也被扫得干干净净。
半个小时后记者重回盐阜西路,62岁的陶阿姨刚好骑一辆保洁车路过。陶阿姨原是扬州郊区的征地农民,两年前给招聘进了兰庭物业。现在,每天4点不到,她就要到盐阜西路清扫路面。
陶阿姨所在的兰庭物业只是扬州“走上马路”的物业公司之一。扬州今年开始推行背街小巷市场化保洁,市中心维扬区和广陵区的几百条背街小巷如今由6家物业公司承包了。
万扬物业的鲁海军是市场化保洁部的负责人,他管理的231个保洁员负责扬州市区35.5公里道路的环卫工作。他告诉记者,在他们承包的路段上,每天至少要保证18个小时有人巡回清扫,同时,对于城市顽疾——张贴在街道上的“牛皮癣”,公司有一支专业的清理队伍,清晨7点30分之前完成“牛皮癣”的清理,白天则由保洁人员随时清理。
扬州市城管局局长杨正福介绍,因为环卫市场化,整个城管系统减少了300个环卫正式工编制, 如今只剩下200多人,同时有2100多名临时用工人员实现了转岗。
对环卫工来说,这是不小的变化。已经干了十多年环卫工的许爱红,转岗时曾有过思想波动。毕竟,给环卫所干是为国家打工,而为物业公司干“是不是足够稳定”?不过,这种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转岗当月,她拿到了780元工资,而此前她一个月只有500元。现在,许爱红的月薪达到了1100元,养老、医疗保险也缴上了。
为防意外,每个区都设“备份”物业
“万扬物业,8:00垃圾还未清理完毕,超过7:30的规定时间,扣0.2分,折合150元;媒体曝光,环卫工人下班三辆车在机动车道上并骑,扣500元承包费……”这是记者在维扬区环卫办主任吴雪峰桌子上看到的一份考核表。
做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并不容易。光为一个科学的承包合同就不知道要请多少专家,考虑多少细节。合同中有一条,不同物业公司在同一地段不能中标两个以上,同时,每个区至少有4家中标企业,这些,便是为了预防有物业企业一旦发生意外,其它的作为“备份”。“环卫是大事,三天不扫城市就不能看了,我们不能不防备。”杨正福说。
杨正福介绍,保洁权外包,政府实际开销表面是大幅增加了,但许多设备投入也随“扫帚”一起交由物业公司承当。现在,许多物业公司都购买了30多万的道路清扫车;4500元一辆的电动垃圾清运三轮,几家物业公司一买都是几十辆,环卫事业的长效性已经看到。“在发包时,也并非‘价低者得’,而是根据成本测算,找到方案和价格最合理的承包者,以确保企业、员工、社会利益的统一。”
改革不是“卸包袱”,市场化也要兼顾公益
让老百姓和游客心情舒畅地生活在一个洁净的环境当中,这是政府理应提供给市民的一种公共产品。问题是,如何把有效的资源最有效率地去配置?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市场化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单纯的、过度的市场化,在过去几年的公共事业改革中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病。“这不是市场化自身的问题,而是政府的监控管理不到位。如果政府光想‘卸包袱’,而不对公共事业给应有的重视和投资,那么,不管哪种模式,最终都会百病丛生。”
在扬州市场化的合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条款,比如,每家公司的每个工人每年要提供8个义务工,以备在城市发生紧急情况时调用。去年底下了一场雪,扬州市政府一声令下,这些物业公司一下子调集了4000多人上街扫雪,远超过2000多人的保洁队伍。原来,这些物业企业把在扬州所管辖的各个小区的保安和保洁人员都调出来了,——一场雪,试出了扬州环卫市场化的公益保障力。
正如扬州一些城市管理者所说“市场化”不是全新的玩意,关键是环卫的“扬州模式”正视了市场化的局限,通过“看得见的手”将市场化的负面效应予以限度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