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三届苏州市民间工艺家颁奖大会举行,27位从事刺绣、核雕、首饰等门类的艺术家被授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称号。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苏州共有107位民间艺人获此荣誉,其中50%以上都超过了60岁。受人们审美观念转变等影响,苏州民间工艺发展很不平衡,不少技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70年造“山”300座,8旬大师感叹传承难
在当天大会现场记者看到,端坐在嘉宾席上的27位工艺大师大多已是两鬓斑白,今年84岁高龄的韩良源是最年长的。韩良源的父亲、祖父等均以堆叠假山为业,其家庭是名副其实的假山世家。从13岁开始,韩良源就从事叠石造园,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景点的许多假山修复均由其负责。如今,84岁的他仍然活跃在假山建造的线:“我干这行已经有70年了,参与建造了近300座假山,我很喜欢这个工作,会一直做下去。”韩良源说,在其影响下,他的儿子辈几乎都成了假山设计师。
但在采访中,韩良源不无忧虑地表示,如今有志从事叠石造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韩良源的一个从事假山建造的儿子告诉记者,建造假山比做建筑工还苦,不仅每块石头的堆砌要亲力亲为,如何摆放设计也非常耗时间,而且入行时收入不高。“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门技术的传承有一定难度。”他坦言,即便在他们家,其下一辈已很少有志向干这行了。昨天,从事漆器、龙狮、金砖等行业的民间工艺家们也都感叹,技艺传承青黄不接。
民间工艺发展失衡,顺应时代潮流是关键
对于苏州民间工艺的现状,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冷坚认为,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传承断代。据他介绍,苏州现有民间工艺上百种,受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和市场影响,不少民间工艺步履维艰,如漆器、鸟笼、通草堆画等就是如此:“制作这些工艺品费时费力,但市场认可度不高,真正懂得喜欢的人很少。”但同时,核雕、玉雕等民间工艺却发展迅速,如核雕从业者目前已近千人。冷坚分析,那些发展迅速的工艺主要是从业者在保留原有技术的同时,顺应了时下的审美观念:“比如做成挂件的核雕销量就很好。”冷坚认为,目前淡出人们视线的民间工艺,如果将时代元素注入其中,可能会得到新的发展。
冷坚介绍,苏州现有的107位民间工艺家中,一半以上年龄都超过60岁,民间工艺学徒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这些工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成后一开始的收入并不高。苏州民间工艺正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尴尬。不过冷坚表示,苏州市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如开设固定的工艺美术专业培训班、创建大师工作室等,民间工艺的生存状况正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