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公司在贵阳小河区的配套企业仅两家,为此,区政府牵线搭桥,组织专场配套会,1对28,却没能“配对”成功。这次配套会震动海信工业园区一些专门从事配件生产的企业,他们没有抱怨,更没有气馁,毅然抉择——
这个“十一”长假,鑫恒泰的总经理助理刘西永一直在忙。为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公司二期建设-新上EPE包装材料项目和装备制造业机械钣金配套项目,从9月以来他一直在与区政府协商新项目用地等事宜。
刘西永透露,按照项目建成后的钣金装备制造能力测算,鑫恒泰有望成为贵州规模的精密金属冲压钣金制造基地。
作为一家专业性的配套企业,位于小河区海信工业园的贵阳鑫恒泰实业有限公司,已就地与海信、詹阳动工、永红航空、电力器材厂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配套合作业务。
“没办法,公司要保住饭碗,还要求发展,必须主动出击,突破现状。”刘西永告诉记者,不断拓展自身配套能力是源于市场的压力、客户的需求,更源于一场关于海信的专场配套会带来的冲击。
刘西永所说的配套会,正是前不久小河区政府为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举办的一次构建产业链、实现专业化协作的配套会。
小河区政府为企业配套牵线搭桥也不只一次,但这是专门为一家企业举办配套协作会,也是该区举办的规模的一次企业配套会。来自贵阳、安顺的28家企业与海信面对面进行了接洽。
1对28,经过接洽,两家企业进入海信供应链的“配套测试”,结果因为提供的测试产品未达到海信的要求,这次“拉郎配”最终未能“配对”成功。
对于海信电子来说,这样的结果无非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企业行为。
“市场对海信的要求,也就是海信对配套企业的要求。这种要求包括配套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规范管理等。”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弘表示,海信需要灵活、低成本、反应快且具备创新能力的配套企业开展合作。
贵阳市小河区经贸局副局长王贵英认为,适合海信项目配套的本土企业不多,长期就地配套的仅仅两家,就是因为海信在寻求配套协作伙伴时,围绕供应链中提出的成本、研发等方面的要求无法得以满足。
“企业的竞争上升到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竞争。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一种对改变过去那种不计成本的发展方式所提出的新要求。”曾参与此次配套会的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8家企业最终未有一家与海信达成合作协议,让自己对“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这句话理解得更深、更透。
“其实企业的希望是能实现就地配套,但如果成本核算下来,在外地配套比就地配套还划算,我们就没有选择就地的必要了。”张弘说。
这番话让华昌群建模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忠备感压力。尽管是海信工业园里惟一两家为海信配套的企业之一,华昌群建却没有太多优越感。范忠明白,市场给海信加压,海信就会给配套合作的华昌加压,这种压力会层层转嫁。
从传统喷涂机壳到高光材质机壳的产品转型,就是华昌群建对市场的适应,对客户需求做出的“反应”。采用高光材料直接注塑后,企业产品合格率从90%提升到95%至98%,材料节约了10%。
范忠算了一笔账,从去年7月份以来,仅仅是生产用气这一项,每立方米的成本就翻了近三番,如果不加强成本控制,抠“细钱”,企业根本没法存活。
华昌群建公司生产车间的班组每天都要开班前会,对上一班生产的质量、耗材等情况进行经验总结。经过员工摸索工具台的改进,一个支撑垫的小设计就降低了对机壳的直接损伤,让这个环节产品的合格率就从75%一下子提高到90%。
王贵英认为,虽然“配对”未成,但海信专场配套会起码为众多专业性配套企业传递了两个信息:要更多地了解主机企业的需求;更新观念,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正如刘西永所说,调整产品结构、上马新项目是企业应对市场和适应客户需求的选择之一,也是改变订单淡季企业闲置的设备、富余的生产力只能“晒太阳”的格局。(孙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