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标识标牌制作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8项、湖南省第2项世界自然遗产。
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到2009年1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再到2010年8月中国丹霞·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后4年不平凡的岁月,见证了崀山艰辛曲折的申遗历程。崀山作为一个十分年轻的景区,在短短4年时间申报成功为世界自然遗产,堪称申遗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是省委、省政府和邵阳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宁县委、县政府睿智博弈、奋发有为的结果,是新宁人民执着追求、艰苦奋斗的结果。
因情施策
发展战略催生崀山申遗
崀山,是世界罕见的景色美、发育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特征最典型的大面积丹霞地貌片区之一,被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历经十余年国际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崀山景观资源的品质和品位及遗产价值得到高度认可。认为崀山是中国丹霞地貌的,是壮年期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完全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
敢为人先
率先倡议丹霞景区捆绑申遗
新宁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按照申遗的程序和要求,聘请国内外专家考察论证,成立专门班子开展国家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1月,崀山列入首批国家自然遗产。
攻坚克难
破解难题凝聚申遗精神
随着崀山申遗进入到实施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新宁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申遗进程,诠释了“尊重科学、敢为人先、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申遗精神”。
为科学编制申遗文本,新宁县委、县政府先后邀请保罗·丁沃、大卫·希普德、克里斯·伍德等国际专家和赵逊、黄进、彭华、梁永宁等50多位国内专家到崀山实地考察,深入挖掘遗产价值,同时聘请云南师范大学李玉辉教授、中南大学刘江龙博士等专家对崀山申遗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先后参加西班牙、四川峨眉山、福建泰宁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联系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崀山的景观美学价值、地球科学价值和生物生态价值撰写有影响的专著2部、专题论文20篇,为崀山申遗文本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定信心
破冰前行走出低谷
2008年10月,省住建厅考虑崀山申遗条件尚不成熟,认为推迟上报对崀山有利。11月,省住建厅传来拟优先申报“泰山扩展四岳”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的消息,但新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放弃、不懈怠,仍然把崀山申遗确定为全县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按照“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申报一举成功”的要求,一边进行景区环境整治,一边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一如既往地推进崀山申遗进程。
全力以赴
众志成城创造崀山速度
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报出国门后,崀山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申遗攻坚战。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严峻挑战,新宁县委、县政府与责任博弈,与时间赛跑,与极限竞争,与困难挑战,采取“5+2”、“白+黑”的工作模式,高质量完成了36个申遗建设项目,使崀山景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风景名胜区,实现了“零事故”、“零上访”、“零投诉”申遗项目建设目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誉为“崀山速度”。
决战巴西
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崀山顺利通过了国家提名关、文本审查关和IUCN现场考察评估关。到今年2月25日,所有材料按要求送达在巴黎的世界遗产中心和在瑞士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
在4年艰辛曲折的申遗历程中,崀山步履铿锵,在中国丹霞申遗中起到了旗帜和标杆作用,一路领跑中国丹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省1992年以来的第2张国际旅游名片,为加强我省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构建全省“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旅游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州标识标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