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调屡涨对于中国楼市来说,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的一条定律。
伴随着“二次调控”之后,各地密集出台“限购令”,近三年来加息,房地产看似像长了一身赘肉的壮男即将被挤掉多余的肥肉,褪去“泡沫”的色彩。然而,作为商品的房产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时代,本身的商品属性并未因为勒紧的松紧带而改变。
根据美联物业一份的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周,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一线城市,一手住宅市场持续升温:北京成交套数达3509套,环比上涨102.6%,成交面积为339821平方米,环比上涨64.1%;上海也维持涨势,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分别为3316套和351201平方米,环比分别上涨11.9%和7.3%。而作为二线城市代表的成都则周成交套数攀升至4000套以上,不仅如此,房价微幅上涨的城市不在少数。全国30余个重点城市中,仅有广州、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出现下跌现象。
仅从统计数据来看,“限购令”那根细细的松紧带勒出的只是赘肉。
从市场层面来看,“限购令”勒住了自行购房者的同时,也勒住了开发商。
几乎每一轮调控背后,都有大量项目采用不开盘或高价捂盘等操盘手法。今年4月17日“国十条”出台以来,各大城市许多项目迅速取消开盘计划,结果是从4月份以来房价仍在持续小幅攀升。当9月29日,“二次调控”再度来袭,全国18个城市相继出台“限购令”,开发商项目再度“潜伏”。根据以往经验,随着调控的恐慌被淡化之后,当这些捂盘项目再度“露面”时,其价格往往都会有所上涨。多年来,正是在这样的节奏中,房价越调越高。
对于中国楼市最根本的症结,政府、开发商、大多数专家都“心中明亮”,那就是结构单一,整体供不应求。
目前作为整体性调控手段之一的保障性住房,其落实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计划的步伐,调控勒紧开发商的同时也勒紧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增加供给的佳话从政府层面来讲,其难度显然更大。冀望开发商大幅开盘、增加供应则更不现实。在众多一线房企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销售指标的前提下,开发商更不可能“顶风卖楼”。而在CPI数据日渐走高的压力下,作为公共投资品的房产难去其“投资”属性。
市场往往只认死理,那就是供求关系,宏观调控在压缩需求的同时,也窒息了供应的空间。当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开发商增加推盘的时候,楼市供应上升的同时,压抑已久的需求也会乘机爆发。
限购令和供房策,两手都要硬。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