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垫传奇源于真情背书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段给温总理送鞋垫的小插曲,给山区带来了商机。“田桂花绣花鞋垫”走出大别山,目前已接到了百万元订单(4月6日《楚天都市报》)。
鞋垫送总理之后不久,本版3月11日刊发了涂阳斌先生的来稿《办个“田桂花绣品厂”如何》,提议规模化生产让小小绣花鞋垫走出山村打入大市场;现在看来,涂先生的建议与当地的做法不谋而合,短短时间内一个鞋垫产销一条龙的体系正初现端倪。百丈河村的妇女们,正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收益。
在欣赏百丈河村村民市场眼光的同时,绣花鞋垫走红背后的原因也引人深思。全国两会期间,那双绣花鞋垫是带着普通民众的一片心意送给总理的,它承载着民众对鞠躬尽瘁的政府首脑的殷殷深情和切切期许。由此延伸开来,一双绣花鞋垫可以成为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种种朴素真情的寄托。在媒体的关注和放大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鞋垫俨然已经成了当地的无形资产,这一资产用真情背书,切中的恰是社会真情实感匮乏、真材实料稀缺的软肋。
真情实感缺失的后果必然是信任危机的加剧,明星代言的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便是实证之一。当代言的动机偏离了明星对产品本身的情感和信任,关注的焦点变成交易背后的实在利益,明星代言也就因其赤裸裸的商业往来削弱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而真材实料的稀缺使得商业炒作越来越不具备操作的空间,正如不久前昙花一现的北外香水女生一样,若本身不具备“红”的资本和潜质,仅靠炒作赢来的名声,哪怕是恶名,也注定在日益理性的观众面前灰飞湮灭。
绣花鞋垫蕴含的质朴情感,真材实料绣出的种种图案,就这样轻易地俘获了人心。一个看似简单的商业伦理,加上一个合适的时机,足以制造一段市场传奇。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