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假如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有26个高炮连
在1982年6月9日、10日,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发生了激烈的空战和防空作战。单看地面防空和空袭作战,以色列以微小的代价(可能被击落了3架)取得了摧毁26个叙利亚导弹连的战果。
近日,我突发奇想,假如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有26个高炮连,结果会怎样呢?
26个高炮连,相当于近9个高炮营、或近3个高炮团、或近一个高炮师。翻找历史的战例,以一个高炮整师进行对空作战的战例有不少。
比如,在越南战争期间,1967年3月10、11日的太原钢铁厂保卫战,就是中国高炮部队以一个整师的力量进行的防空作战。这一战堪称经典,两天的对空战斗,前后加在一起,共经历73分钟,击落敌机18架,俘敌飞行员10名。
在太原钢铁厂保卫战中,中国高炮部队和贝卡谷地叙利亚地空导弹部队面临的作战条件相似。
目前看到的文章,以文学的手法描述贝卡谷地之战的居多,夸大了以色列空军制导武器的数量。以色列在贝卡谷地的确动用了无人侦察机、新型反辐射导弹和制导炸弹,但是,最终彻底摧毁目标的,还是靠F-4、A-4投掷的大量常规炸弹。即使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制导炸弹仅占总弹药的约8%,回到1982年,制导炸弹对以色列空军来说,还是一种品。
两战的区别在于,当叙利亚地空导弹部队的雷达被干扰、继而40多部雷达被制导武器摧毁之后,两、三百枚地空导弹完全失去了作用;而中国高炮部队即使没有雷达,依然可以继续对空有效射击。
美国人在评价贝卡谷地的防空作战时认为:
叙军防空体系在贝卡谷地的失败证明,在现代战场上美国的防空部队有必要积极采取尽可能多的反摧毁措施。否则,美国的防空部队必将重蹈叙军惨败的覆辙。
不过,这个美国人似乎有点多虑了,到目前为止,在电子战美军被压制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过,因此,美国完全可以对他们的防空导弹放心。
奇怪的是,很多其他国家居然也有美国这样的自信,尽管他们在与美国电子对抗中经常性的处于下风。他们不停的研制新型防空导弹,坚信自己的新产品一定能够象西奈半岛上的萨姆-6那样,而不会是贝卡谷地上的萨姆-6。有这样的自信当然好,我们也希望如此,但是,把赌注全压在一个项目上,的确有点悬。
事实也正是如此。自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防空导弹在美国空中力量面前就没占到过便宜。从伊拉克到南联盟,这些依赖地空导弹构建的防空体系无一不被炸得毫无还手之力。经常出现这样画面,美国飞机飞行在四、五千米的高度,用激光稳稳的照射目标,然后投下激光指导炸弹予以摧毁,其间,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干扰美国飞机的表演。这真是导弹时代的悲哀。
而飞机设计师们显然吸取了贝卡谷地空战的教训。在那次空战中,很多米格23飞行员已经目视看到了敌机,但是机载雷达却被干扰的一塌糊涂,什么也无法锁定。后来,在苏-27上就出现了光电雷达。现在由于美国隐形飞机的优势,光电雷达成了各国新型战斗机的标准配置。
防空导弹,主要依赖电磁技术,而高炮则可以依赖光电技术,我们比较高炮与导弹在实战的表现,实质上是在比较两种探测、制导技术。在现代条件下,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大量部署高炮,但是对光电领域的探索不能停止。有一种瑞典防空导弹RBS-70,采取激光驾束制导,在任何电子干扰的条件下,命中概率都能够达到80——90%。类似这样的武器,就可以替代老式大中口径高炮的作用,与电磁、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想配合,形成相互支援的防空体系。而且随着炮射导弹技术的发展,大中口径高炮在未来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
高技术具有两面性,能够压制对手则是伤敌利器,被敌压制结果则是致命的。如果军方人士也和很多军事爱好者那样,自以为有了某方面的高技术就可以七个不服、八个不忿,那可是相当危险的。
拓展开说,在强调高技术、信息化的今天,多备上一手、所留上一手,总是好的。
有消息说,由于过分依赖GPS,很多美国士兵都不会使用传统的地图了,美国军方发现后十分震惊,着手推广基础性的训练。咱们的军队总体技术还不如美军,如果也患上这样、那样的“依赖症”,那问题就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