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莫艳萍
技能型人才短缺
广西向来是劳务输出之地,但随着近年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以及广西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企业的用工数量也在急速增加。
在北海中电产业园区,仅北海冠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用了5000余名工人。
如今,招不到工、企业用工难,这些原本只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行的词语,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广西。
今年,已进驻南宁的东莞贯铨鞋业董事长曾毅祥诉苦,“企业去年投产,用工800人,但春节后流失,仅剩500多人,企业已经开工不足”。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十强企业之一的丰达电机,年前也为订单增加,一时难以招到急需的4000名女工而发愁。
今年5月举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莞)产业发展“恳商会”上,南宁市副市长肖志刚为解决台资企业的招工难问题,就自诩为“招工市长”,不少地方的招商部门甚至担负起了招工这项任务。
招工难的背后,更多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我们现在缺的就是焊工、电工、铆工等技能型工人,管理型、土木工程、贸易、英语等类型人才也很缺。”6月25日,防城港市港口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刘文廷说。
“培养广西急需的产业技能人才已是当务之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于祖毅说,“广西将大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广西产业大发展,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
职业教育攻坚“收官”战
6月21日,于祖毅在全区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攻坚暨2010年技工学校招生工座谈会上表示,为促进广西产业大发展,今年广西要打好技工学校三年职业教育攻坚“收官”战。
于祖毅说,近几年,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强力推进,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系列工程相继启动,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初见成效,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企业和项目相继进入,带动了广西经济快速发展,但也更凸显了广西技能人才这块短板。
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2008年起,按照广西三年职业教育攻坚的要求,技工学校制定了如下攻坚目标: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10年,全区技工学校年招生数量达5万人以上,在校生数量达15万人以上;全区技工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再就业等形式短期培训达15万人次;建设10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技工学校、20个自治区示范性技工教育实训基地;技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95%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起薪明显高于就业地同行业工资水平;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的领域内,毕业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获取率达95%以上。
近两年多来,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广西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措施,包括扩大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建设公共实训平台、实施学生资助、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等。
“到2010年6月底止,时间已过大半,目标任务也接近完成,有的学校已经成为广西职业教育的龙头,技工学校许多专业在广西甚至全国都具有特色。”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人说。
据介绍,职业教育攻坚战实施期间,全区有31所技工学校得到基础能力建设的项目扶持;全区技工学校年招生总量持续提高,2008年当年,广西机械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接近1.5万人,广西石化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近万人,初步创建了技工学校“航母”。
另外,广西机械技工学校的数控公共实训平台、广西石化技工学校的焊接公共实训平台、贺州市技工学校的电工电子公共实训平台等公共实训平台先后建成;技工学校学生生活费、学费和资金资助工作全面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已开始实施。
在广西石化技工学校,铝生产已成为特色品牌专业,不仅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铝厂都到该校大量录用毕业生,其他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也纷纷与该校联系,开展订单委培。
去年,根据广西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广西石化技工学校紧跟中石油钦州炼油基地建设,开设炼油专业,当年就招生200多人。2007年到2009年,该校连续3年与中信大锰签订订单委培协议,每年都为中信大锰培养技能人员200多名。
在广西机械技工学校,其数控专业在教师水平、教学成果、学生竞赛,特别是机床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深得区内外同行的赞扬和肯定。
今年是广西职业教育攻坚最后一年,广西将继续加快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技工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再塑技工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沿着规模适度、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多元道路、高端引领的思路,全面完成职业教育攻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