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单宗肃
单宗肃(1910年-1990年),中国电子管技术先驱者,电真空工业创建人之一,研制出我国最早系列的收讯和功放电子管,是只雷达高频发射管、只脉冲磁控管研制的主持人和组织者。他为中国电子管工业的发展、新产品的研制、新材料的试制、新工艺的摸索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父亲单宗肃诞生100周年。1990年父亲逝世,至今已20年,但岁月永远也冲淡不了我们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特写此文以寄托我们对父亲的一片思念。
学好知识 报效祖国
1910年7月,父亲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受“爱国”和“兴国”思想的影响,童年时他就立志要“工业救国,科技报国”。南通中学毕业后,他放弃了被保送上3所大学的机会,心甘情愿地报考了当时理工科最的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新兴的高技术电信专业。在以高分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后,他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同时,他深知理工科学生还要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晚间他常去工厂学习一些铸造、金加工等操作技能。
上海交通大学一年需要300块银元的学杂费,是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家子弟是很难承受得了的。父亲通过考试竞争,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从而支撑了交大的全部学业。
1935年6月,父亲以电信专业名的优异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非造出中国自己的电子管不可
在上海交大学习时,曾有一个美国人在课堂上摆弄一只电子管,并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正宗的美国货!中国嘛,造它的人还没有出世呢!”当时,父亲就默默发誓:“我非造出中国的电子管不可。”
交大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父亲被校方推荐到资源委员会组建的电器研究室电子管研制组,这是我国最早研制电子管的机构。1936年,父亲用进口材料和零件,组装成功30型直热式放大管,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次用自己的双手组装成功的只电子管。随后,他又组装成功 210小型发射管,211、203A等中功率发射管。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资源委员会被迫南迁桂林,形势险峻,经费及材料设备严重缺乏,父亲所在的电子管工厂还经历了一场大火的洗劫,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带头从大火中抢救出一些器材。随后他亲自画图纸、搞设计、重建厂房,恢复了生产,并成功组装了1A7、1H5、1F4、204A等型号的电子管。
1941年,父亲接受了政府交通部急需的长途电话用的3CA3电子管研制任务。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取得了成功,为当时的大后方通信解了燃眉之急。如果没有这一批电子管应急,整个大后方的通信就会全部瘫痪。为此,政府明令嘉奖,并授予父亲该项产品的专利权。父亲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赤诚之心造出的电子管,支援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41年9月,父亲被选派赴美进修。11月底,当他刚踏上美国的土地,乘坐钱学森教授的汽车前往住处时,就在汽车里听到广播:“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他担心祖国的前途,下决心多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报效祖国。
父亲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电子管部门进修一年后,又进入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ITT)所属联邦电子管厂(FTR)任工程师。1945年,他在该厂设计并试制成功了用途广泛的电视发射用的25千瓦大型发射管,获得美国专利证书,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当时,美国联邦电子管厂(FTR)总工程师达夫脱尔温博士很器重父亲,多次向他表示:“我欢迎您留在我厂工作。”联邦电子管厂的顾问泰勒博士也单独设宴挽留父亲。席间,泰勒说:“单先生,留在美国工作吧!尽我所能给你的待遇。”父亲再一次婉言谢绝。见到他如此爱国,泰勒先生十分钦佩。事后,达夫脱尔温总工程师对资源委员会驻纽约办事处的负责人说:“你们有单宗肃这样的人才,中国不可能做不出电子管!”
就这样,1945年9月,父亲谢绝了美方的挽留,放弃了当时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优越条件,应聘到中国政府资源委员会驻纽约办事处担任该处专员职务。在此期间,他为祖国筹建电子管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拟订建厂方案、洽谈中美技术合作和订购生产设备等。
1948年初,等他筹建工作稍有眉目之后,父亲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个人科研生涯中可能取得重大成就的机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美国相关公司的多次高薪聘请,怀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殷切心情,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开始了他为祖国开辟当时属于高技术的电子管工业处女地的创业生涯。
创建中国家专业电子管厂
1949年6月,华东工业部电器处曹处长请父亲筹建新中国家电子管厂,希望早日拿出中国自己的电子管,以配合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并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军用及民用通信事业的需要。当时困难重重,要筹建电子管厂,要造出电子管谈何容易:经费很少,没有煤气,没有足够压力的生产用水,更没有制造电子管所需的必要材料。向国外买,由于政治的原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父亲在极其简陋的“厂房”里,带领七个助手夜以继日地苦干。条件简陋,只能土法上马,又不能违背科学、蛮干瞎干。没有电子管灯丝材料和加工设备,他就买来镍丝加工成镍皮,再将镍皮压成灯丝。没有压丝机,他就找来一台牙医镶金牙压金子用的小压机,进行压制。为了使灯丝成型更细,他还安装了两只几十斤重的大齿轮,用双手扳动齿轮,放入压好的镍条,居然压出了合格的电子管灯丝。由于经费紧、人手少,父亲当时既是工厂负责人,同时又是主要工序操作员。一批灯丝压下来,他手上时常磨起一个个血泡。
在电子管中,有一种叫“消气剂”的材料,少了它,真空难以保持。美国对中国禁运这种材料,父亲急得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一天,父亲突然想起了照相用的老式镁光灯,把镁光灯中的镁取出来,从而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电子管玻璃封接是关键工艺之一,父亲亲自动手了。他用三脚架夹住玻璃,用煤气火头不停地烧,嘴巴对着玻璃管吹制连通管,因与煤气接触时间太长,他因此患上了煤气过敏性哮喘,这成了他终身未愈的职业病。正是通过父亲不懈的努力,1949年12月,新中国只电子管在南京山西路一个简陋的厂房里诞生了。
父亲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并且始终如一。1950年,他为了解决中国制造大型电子管所用的硬玻璃的困难而和后来成为南京电照厂总工程师的梅开基等人一起研制成功了诺耐克斯玻璃,为以后批量生产放映灯和各类大型电子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初,南京电工厂(后改名为南京电子管厂)成立,父亲被上级正式任命为厂长兼总工程师。为满足抗美援朝需要,中央军委以军事订货的方式,要求父亲迅速批量生产电子管,紧急装备部队。父亲立即组织人员开始研制生产,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父亲便主持研制成功了用于军事移动式报话机的2E22电子管,水平与美国产品相当,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满足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军事通信的需要。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身背的报话机就用了父亲研制生产的2E22型电子管。
此外,父亲还研制了多款民用电信产品。1950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103F及104F两种军、民长途电话用电子管,水平与日本同类产品相似,满足了建国初期国内长途电话建设的急需。
1952年,父亲研制成功了套五灯收音机用电子管,结束了我国收音机电子管依赖进口的历史。1955年,父亲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制成功的中国只警戒雷达用Г—481发射管,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满足了国防建设的急需。
1957年父亲又研制出我国只脉冲磁控管——— CKM26管,实现了我国电子管从普通型向微波型的飞跃,当时《人民日报》写了祝贺文章。该管打破了西方的垄断,成为国产雷达的核心部件,后来在探明和击落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超高空侦察的超高空侦察机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父亲的带领下,1961年初,在南京电工厂建厂10周年时,该厂已研制成功15个类型、70多个品种的电子管,同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南京电子管厂还为包括北京电子管厂等国内新建的电子管厂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为我国电真空事业作出了贡献,大大缩小了电真空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多次荣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嘉奖。聂荣臻元帅来南京视察时指名要见父亲。当看到身穿一套旧咔叽布工作服从生产车间线赶来的父亲,聂帅紧握着父亲的手,动情地说:“有你这样的厂长,南京电工厂才会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爱国与忠诚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
“文革”中像父亲这样一位对中国电子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专家也未能幸免于难,他被关进“牛棚”,受到严重迫害,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
1974年,已65岁高龄的父亲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组织设计制造了通信卫星地面站用的多腔速调管。研制期间,他常常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工作。该速调管经北京、上海等10多家通信卫星地面站使用后,性能稳定可靠,寿命超过一万小时,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卫星通信的要求,与美国VA-936G管别无两样。从此,我国不再进口该管,次年该管荣获国家金奖。
随后,父亲又指导技术人员研制成功B-248行波管,使我国通信卫星地面站所需的电子管全部国产化。这不仅打破了美国的禁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而且标志着我国电子管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为此,父亲荣获国家定名为“331”的卫星通信工程的一等功和一等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日子里,目睹列强的经济封锁,面对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电子管的严峻形势,父亲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报效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地努力着。他亲自研制出了中国个电子管,开创了中国的电子管事业,随后又亲自设计和指导研制了多款电子管,如收讯管、功放管、调制管及微波管等,为我国电真空技术填补了100多项空白,其中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金奖和部省优质产品奖,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父亲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电真空事业几十年发展历史的缩影。
在当时国内经济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不顾自己的严重疾病,克服重重困难,勇于创新,研制出了一个又一个我国国防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端电子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电真空事业呕心沥血,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
他的贡献也为南京电子管厂在电子界赢得了荣誉。1975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在南京电子管厂召开了全国电子工业会议,会上部领导对南京电子管厂进行了表彰,并传达了毛主席对父亲的问候,父亲当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父亲曾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王诤部长等领导对父亲的敬业精神和他对中国电子工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父亲曾先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二、第五、第六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父亲还先后担任过第八届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第二届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南京市科协主席等职。
高尚人品无私奉献
对于父亲的高尚品德,厂里的老人尽人皆知。上世纪50年代,由于成果突出,四机部给他发了奖金,他把奖金给了食堂,给全厂每人加了个荤菜,一时传为佳话。而生活中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也是父亲精神的鲜明特点。父亲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当过厂长总工,可他从不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同时即使国家给了他奖励,他也认为这是大家的成果。在大家眼中,父亲是一个忘我工作、埋头科研的拼命三郎,很少有人知道爸爸是一个有血有肉、多才多艺的人。据爸爸的老同学讲,以前父亲的住室里经常传出优美的二胡声和琵琶声,他还对京剧情有独钟。可惜后来爸爸没有太多时间来休闲。为了振兴祖国的电子事业,父亲放弃了很多生活的享受和乐趣。
1974年父亲作为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的代表随以中科院高能所张文裕所长为组长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他没买任何电器,却用仅有的美元为单位购买了文献及书籍,以追踪学科前沿。在他因病退休直至1990年夏不幸去世,他都一直牵挂着中国的电子工业,对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用父亲般的扶持与关爱,像园丁那样,精心辅导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他一生治学严谨,对技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对技术人员提出的疑难问题,总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
他从1952年起就关心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真空材料系。该系的创建与发展浸透着父亲对祖国电真空事业后继有人的一片爱心,直到今天,师生们仍然十分怀念他。
晚年因病在家休养的他还始终惦记着单位的发展,经常到厂里看看,了解包括半导体集成芯片在内的新产品发展方向,主动将自己毕生积累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使得多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少走了许多弯路。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一直坚守在他为之奋斗并创建和开拓的中国电子管工业的岗位上。无论是作为探索新工艺和攻克技术难关的工程师,还是作为国营大厂的技术指挥员,他都作出了许多载入电子工业史册的贡献。对从小树立的“工业救国,科技报国”目标如此执著、对祖国如此忠诚,而他自己却像耗尽灯油的油灯一样,任生命之灯无情地熄灭。
父爱无言父爱无声
父亲即使下班回家也少有闲暇,节假日也不例外,我们经常看见他神情凝重地伏案钻研技术难题,连和我们说话的时间都很少。但是只要他有机会和我们在一起,总是教育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这成为他生活中与我们讲得最多的话。它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渗透进我们的心灵。是他用心、用生活的示范教导了我们,做人要真诚踏实、做事要光明磊落、为人要正直友善、遇事要勤快、生活要勤俭、工作要积极、要存一颗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
他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我们一生。有一年夏天蚊子特别多,他却穿着胶鞋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钻研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父亲会有那么多成果。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父亲对子女的爱,不仅体现在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体现在对我们人生道路的指点上。“文革”中,“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学习。父亲当时身陷囹圄,却一再对我们说,有时间一定要自学一些知识。不论能否上大学,一辈子都会有用的。这些朴素的语言,使我们受益终身。
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虽然当时我们只是初中、小学毕业,人又在农村插队或在集体工厂中当徒工,但文化课却有一定的基础。父亲鼓励我们说,考得上考不上都要努力去考一考,因为祖国建设需要更多知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们都考取了大学,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这是我们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父亲也为此深感欣慰。
父亲不但希望我们多读书,而且希望我们能动手。我们很小时,父亲就带着我们种菜、种花、养鸡,培养我们的劳动观念。父亲一向简朴,也教育我们这样做。他不常给我们买玩具,但经常同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些小玩具,既增加了家庭乐趣,又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虽然他从没有说过“爸爸爱你”,可父爱就在我们心中,沁入骨髓,融进血液。
父爱无言,父爱无声;大爱无言,大爱无声。令人痛心的是,多年来不知疲倦地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却一直折磨着他。父亲暮年的病痛,最主要的是当年创业时工作中过多地接触煤气,从而引发过敏而患上哮喘的职业病。年迈使得病情加重,他不停地喘着粗气,咳嗽不止,人也非常消瘦,我们常为无法替他分担一丝病痛而内疚。
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始终感到父亲那双慈爱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我们,既给我们压力,更给我们动力。
爸爸,您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我们永远怀念您!
单宗肃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