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期饲养要点
出壳后的雏鹑在孵化器内毛干以后,便可以移入预先调好温度的育雏器内进行饲养。雏鹑的饲养原则是先饮水后开食。
1,饮水 在孵化过程中,雏鹑丧失了不少水,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迅速恢复精力。如果不及时给水,一旦雏鹑遇到水,就会发生抢水和暴饮,引起拉稀。喂水时还要防止雏鹑把羽毛弄湿引起感冒和啄羽。
饮水可加入0.01%的高锰酸钾,以便清理胎粪,第二天以后可加入利来杆净或菌通治和0.25%的维生素,连用五天。这样可抑制和杀灭雏鹑肠道内的杂菌,补充体内维生素,促进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好处。
2,开食
雏鹑开食的时间,一般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雏鹑自孵化器移至育雏器内,在育雏去器内适应了环境并得到了饮水,恢复了体力以后,活动渐渐频繁了,开始寻找食物,这时就可以喂食了。
次喂食要安排在白天进行,饲喂时可将饲料均匀的撒在报纸上,或者其他粗糙的纸上,切忌用光滑纸和塑料薄膜也可以用较粗糙反而布和麻袋片。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不宜在光滑的铺料上活动,以免腿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形成瘸腿。
雏鹑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才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日粮中营养成分不全,不但生长缓慢,而且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同时由于雏鹑消化机能较弱,尤其是粗纤维含量过高,会造成消化不良或者引起肠炎。因此,日粮中应含有容易消化的全价营养物质。
3卫生管理
在育雏期间,加强卫生管理,是保证雏鹑健康生张,防止和减少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因此育雏笼,料槽,饮水器等要经常洗涮,消毒,保持清洁,粪便要定期清除。随雏鹑的增长粪便派出多时,必须每天清除一次。如粪便不及时清除,积聚过多,粪便发酵产生氨气等有害气体,就会影响到雏鹑的健康和生长。不让雏鹑饮污水,每天更换一次饮水,使饮水始终保持清洁,供水不可间断。
4) 日常管理
1) 精神状态;每天早晨要观察雏鹑的动态,如果鹑只活泼好动,精神饱满,眼睛明亮有神,说明鹑群健康,鹑舍内环境条件适宜;如果鹑只分散不均匀,扎锥,不喜动,羽毛蓬乱,反应迟钝或独居一处,精神不振,说明鹑生病了,或鹑舍内环境条件不适宜。发现病雏应立即隔离,采取措施。
2) 采食和饮水情况;采食多少可直接反应饲喂和饲料的适口性。健康鹑食欲旺盛,采食急切,在每次喂完料后,看鹑是否上槽,特别是每天次喂食时,健康鹑都在采食,而病鹑,弱鹑不上槽,或喂料器中剩余饲料较多,食欲下降饮水增多,或饮水量先下降,随后采食也降低,则多是鹑发病前期的症状。
3) 观察粪便;在每天早晨刚开灯时或刚清粪后观察。根据形状,颜色鉴别鹑群的健康状况或患何种疾病,正常鹑粪较干燥,呈小螺丝状。其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喂鱼粉多的呈黄褐色,喂有青饲料时呈褐绿色且较稀,均属正常。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则应分析和采取治疗措施。
4)淘汰弱雏;及时淘汰发育不良的弱鹑,以使全群生长发育一致。
5)清洗用具;承粪盘每日清扫1-2次,饮水器每日清洗,消毒1-2次,喂湿料的料槽,在加新料前要先清除剩料,冲洗干净。
6)防鼠防蚊;做好防鼠害,防蚊蝇,防煤气中毒等工作。
7)调整营养水平;每周抽样称重,并与标准体重对照,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统计饲料消耗,检查羽毛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情况,以便了解饲养管理中的问题。
8)调整饲养密度;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做好死淘雏鹑处理工作。
9)做好保温工作;经常检查室温和育雏温度,确保温度平衡。注意天气变化情况,做好保温工作。
*雏鹑的断喙
雏鹑有啄羽,食蛋,啄肛等恶癖,采食时挑食,甩食浪费饲料,因此,需要进行对其断喙。鹌鹑喙部构造特殊,上喙向下弯曲呈钩状,易于将饲料勾出槽外。雏鹑在15-30日龄断喙均匀,断喙前后三天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k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添加剂和镇静剂等,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断喙的具体方法是食指第二关节轻托下喙,拇指轻压头顶部,用断喙器切去上喙二分之一,下喙三分之一,烙干,伤口不出血为止,断喙后1-2天料槽中不断料,防止伤口碰到槽低流血,如果发现有止血不完全者应及时烙干。切面应平整,断喙时不要切掉太多,避免导致残雏无法挽救;如果断喙太少可进行补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