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配件|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的韧和狂
从贫寒的身世,到中国首富;从一家深圳小厂,到行业翘楚;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新能源大王;从一名普通的中国企业家,到巴菲特眼中“真正的明星”,“比亚迪之父”王传福成长的道路充满传奇和艰辛。正是其身上独有的韧劲和狂性成就了比亚迪的传奇。
本报记者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比亚迪
余跃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作为深圳建设者代表应邀首先上台发言。在简短的致辞里,他以“荣幸”开始,以“努力”结束。
15年前,王以官办研究所的一位化工研究人员身份南下深圳创业。8年后,他创办的比亚迪汽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一匹“黑马”。2009年他以财富350亿元名列“胡润百富榜”榜首。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因创建其投资准则而闻名天下的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在2008年出手投资了比亚迪这家“自己搞不懂的企业”。现在,他正计划从千里之外的美国前往比亚迪位于中国的几大基地考察。
眼下,王传福又投资2.01亿元收购西藏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18%的股份。在他的计划中,比亚迪在2015年要成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到2025年成为全球。现年44岁的王传福是比亚迪的,他依旧在扮演着一个不懈的“探索者”的角色。
南下创业
最开始,王传福没有想到会做到现在这么大。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排行老七。上初中时,由于父母相继去世,王家兄弟姐妹8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哥哥王传方不得不辍学养家。
1983年,王传福考入中南矿冶学院 (后更名为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学校离旅游胜地黄山很近,但他从未去过。“我以前没去黄山,是因为我们都很穷。”在回忆当年的学习经历时,王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没去黄山,是因为我们没时间。”
不过,也正是这些让王传福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使得他更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
1987年,王传福考上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该院301室工作;两年后,他被破格提拔为301室副主任;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年仅27岁的王传福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
在进入电池行业之后,王传福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从日本进口的电池很贵。”王说,“还要付进口税,交货周期也很长。”为此,他专门研究了其他企业,把它们的电池拆开,了解其制造原理。他说,那是个“经历了大量试验和失败的过程”。
随后的1995年,王传福从亲戚那里筹集了大约250万元,并租了一处20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带着20多名员工开始生产可充电电池。这就是王所创办的比亚迪公司的起点。但就在当时,比亚迪的目标就是要同索尼和三洋制造的进口电池一争高低。
到 2000 年前后,王传福领导下的比亚迪已经通过自身在成本上的优势,发展成了世界上的手机电池生产商,接着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
2002 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三大可充电(锂、镍和镍镉电池)技术生产领域中的全球四大制造商之一,在中国则是首屈一指。而且王传福强调,与索尼和三洋不同,比亚迪从未面对过召回电池的情况。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以及在技术、成本等方面有了更多的积累之后,王传福有了进一步扩大创业的想法。
汽车狂人
王传福在 2003 年买下了秦川汽车77%的股权,从此进入了汽车制造业。当时比亚迪饱受争议,包括股东、基金方面都有很大的质疑,公司股价下跌近半,没人敢相信,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有胆量去做汽车,这对王传福来说是一个考验。
但正如王传福在电池领域的钻研劲,对汽车生产几乎一无所知的他,又开始了埋头学习。和制造电池的方式一样,比亚迪的汽车生产线也主要是靠自主创新研发。他在策略上试图借鉴在手机电池领域的成功模式,来打造一个新的汽车王国。
此外,从不墨守成规的王传福还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就是自己发展供应链,即“垂直整合”。他认为不要过多地相信传统行业里面的一些观念,比如说传统观念一般都认为汽车业就应该走专业化生产、分工,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模式,这不一定就适合比亚迪汽车的发展。
2006 年 10 月,一款命名为 F3 的比亚迪轿车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轿车,销量一度超过了大众捷达和丰田卡罗拉等品牌。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比亚迪汽车全年总销量高达448397辆,在比亚迪2009年整体高达395亿元的销售收入中,汽车业务上升到53%的比例。
同时,比亚迪还开始研发和销售备有汽油发动机的插电式电动汽车,这也使得比亚迪走到了通用汽车、日产和丰田等跨国车企巨头的前面。F3DM(表示“双模式”之意),16.98万元(优惠补贴之后的价格为8.98万元)的价格低于此前已经在混合动力领域大行其道的丰田普锐斯和雪佛兰 Volt等电动车的预期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