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不努力 审计徒伤悲
无问责机制,则年复一年的审计风暴只可能是“茶杯中的风暴”
“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列支问题比较普遍,虚假金额为1.42亿元;14个部门本级和33个所属单位瞒报各项收入和资产等5.91亿元;一些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涉及金额共计203.01亿元。”6月24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作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报告时如是说。
现任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CEO的吴君亮这几天一直在研究《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他几年前组建了一个“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以推动政府部门预算公开。
通过对近十年来审计报告的分析比较,吴君亮感到很困惑:国家审计署此次公布中央部门执行预算的违规、违法问题,在过去十年的审计报告中同样存在。
“我认为屡审屡犯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行政首长是因为预算问题而受到问责或法律制裁的,导致有些部委漠然置之。”6月29日,吴君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专家蔡定剑建议,应对那些滥用预算资金、满足“集体私利”的行政首长启动“政治问责”。
屡审屡犯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组副组长的蔡定剑慨叹,从1996年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以来,差不多每年都要披露类似的严重问题,“问题年年被揭露,违法势头未见明显好转”。
自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点名违规中央部门、掀起“审计风暴”以来,某些中央部委徘徊于屡犯屡审、屡审屡犯的怪圈不能自拔。
6月24日上午,刘家义在报告中再次点名多家中央部委。随后,国家审计署网站详细公布了此次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该审计报告被称为迄今为止体系最完整的审计报告,不仅附有详细的审计结果公告,还披露了因审计而查处的大要案。
此次审计报告中,有关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列支、虚假尤为引人关注。
审计报告称,审计署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中,有5170张为虚假,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12个部门本级和37个所属单位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报账4456.66万元。
对此,更有舆论认为,审计风暴或预示收入分配改革将针对既得利益者。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占比远低于政府和中央企业;与此相对应,政府公务员以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垄断央企则享受较高收入。
“在某些部委或垄断央企,发钱不是问题,通常让他们苦恼的是找不到发钱的名目或如何去避税,从而产生了利用假的现象。”国家审计署科研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如此表示。
更有舆论直截了当地宣称,“假”事件发生的深层背景,更多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公。
除了“假”事件外,刘家义在报告中还提及,中央部门瞒报各项收入资产近6亿元,挤占财政资金发津贴近11亿元。
吴君亮查阅近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发现,中央部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每年都有涉及,其中,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多申领财政资金或瞒报收入和资产、违规收费及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等问题年年都存在。
“现在民众已经麻木,不像以前那样对‘审计风暴’关注了。”吴君亮感叹,屡审屡犯的现象重创政府形象,将会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审而无责
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而今年的审计报告则淡化“风暴”意味,不注重个案介绍而注重对政策执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