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亲书的“津海新关”木牌匾。
粤海关衙署用过的打字机。
印章架:十九世纪工作在粤海关大楼的人们用这种方式保证印章上的油泥不污染到文件卷宗。
粤海关旧址内部整修后保持原有风貌的楼梯与栏杆。这里的地面也是文物。
复原后的税务司办公室场景。当年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洋人”。
这种局面维持了将近百年,19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不再是的通商口岸了,税收骤降,更被英法联军占领,粤海关开始逐渐被洋人把持,号称“帮办税务”。当时,沙面岛属于租界,为方便外籍人士办理公务,就在六二三路附近兴建了一栋共两层楼的粤海关税务司公署,俗称洋关。
然而,大楼在经历数次重修后最终被大火烧掉,后来就决定在附近的广州市沿江西路29号兴建办公地点,也就是如今的“大钟楼”。这个“洋关”主要负责外轮货物的稽查征税,另有粤海常关管理民船贸易。粤海关业务主要有监管、征税、缉私和编制海关统计,还包揽港务、海务,兼办过邮政、卫生检疫及协助广州同文馆办学等。
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钟楼”,就是这一时期的粤海关旧址。1914年奠基,1916年5月竣工。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是现时全国历史最长的海关大楼,直至2006年还是中国海关的办公地点。
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海关博物馆分馆,每逢周三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9:30至下午4:00,市民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领票免费进场,参观1至4层的博物馆展室,屋顶及其上面的钟楼则不开放,每日参观人数限于800人。
跟随着导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亲书的“津海新关”木牌匾、我国现存最早的通关凭证——战国中期的“鄂君启节”、完整记载古代关津制度的文书凭证——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我国套邮票“大龙邮票”,还有新中国首任海关总署署长孔原任命书(毛泽东签名)、“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等。
而更吸引同行的摄影师的目光的,是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石柱、地面、红墙和阴影。一名韩姓馆员说,大钟楼不仅拥有多达7000件的文物珍品,它本身的建筑之美也足以耀目——这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是近代流传到中国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它的外形照片还于1925年送到了“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
博物馆中有详尽的粤海关历史,广州解放前夕,党组织在粤海关广大职员中间开展工作,使关产和档案完整地保护下来。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10月25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粤海关。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海关总署。至此,粤海关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