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业将获重点发展
环保、节能早已不只是时髦的概念,更是潜力巨大的产业。图为上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能源暨节能环保产业展览会上,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演示自动追踪太阳能路灯。新华社发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东莞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在同期GDP的比例达6%以上。这说明,环保产业在东莞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今正值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关键时刻,在东莞GDP的神话逐渐被产业升级、可持续增长、科学发展等新理念所替代。新的发展理念无疑将为节能产业的大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如何构建符合东莞可持续发展实际的节能体系,使得循环发展链条更加完善和壮大,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亟需攻破的课题。
环保大蛋糕令人馋涎欲滴
2006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利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契机,大幅度增加环保投入,使东莞环保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东莞市环保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到2010年初,东莞市备案环保产业企业有252家,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水、垃圾、大气、医疗废物等污染治理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并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如东莞市投入100亿元建34项污水处理厂与35项配套截污管网工程,以BOT建设形式投1亿多元建设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3.5亿元建设黄江污泥处理厂等。
在环保产业扶持方面,投入也在不断加大。2009年,东莞市在科技配套、粤港招标等科技专项中,共资助项目577项,资助金额为4.39亿元,其中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的项目就有112项,资助金额为1.09亿元。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东莞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在同期GDP的比例达6%以上。这说明,环保产业在东莞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谁将在这块大蛋糕上获得更大份额呢?
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然而,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东莞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污染防治的技术、设备、服务绝大部分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本地各类环保企业总体规模小,且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环保市场的增长速度,无法满足东莞市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需求。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主要依托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环保部门的调研显示,从结构上看,东莞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环境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两大类,环境保护产品和洁净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内部比例失衡十分明显。如在资源综合利用业中,除造纸业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合理利用取得较大发展外,其他资源利用率都较低。如环境保护产品生产近乎空白,洁净产品生产也仅有太阳能、生物降解塑料、环保餐具等少量企业和少量产品。
尽管东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环保产业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运营模式逐步成熟,在BOT模式、融资、项目实施等领域逐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由于缺乏统筹引导,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本地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低层次竞争谋生存,部分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普遍。
多因素制约产业发展
市民对治污的呼声很高,但发展环保产业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不少人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环保产业发展的被动和滞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东莞的环保产业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河治理上。举例来说,产业规划方面,目前,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委托华南理工大学承担《东莞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5)》编制工作才开始,产业相对被动和滞后,也缺乏健全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再例如,长安某企业依靠咨询服务公司引进了一套治污设备,由于信息渠道狭窄,使用后才发现是国外十几年前淘汰的技术产品,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政策导向不明晰也是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目前东莞全市尚未出台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包括重点支持发展哪类环保产业、提供何种经济激励和政策优惠等。
此外,科研力量不足也是东莞发展环保产业的突出薄弱环节。一名业内人士表示,东莞没有深圳东江环保这样强势的本土技术服务企业,多数的外来环保科研机构和服务企业也只是在本地接单,植根性不强,目前的环保服务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500亿元
尽管面临种种先天不足,有关部门依然对环保产业充满信心,将环保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目前已经做好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项规划,以促进该行业有较大发展。
根据东莞市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东莞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有影响的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全市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保产品生产体系,环境服务体系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将环保产业产值提高到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在同期GDP的比例达6%以上。
为了满足环保产业对技术的迫切需求,环保部门提出,希望能整合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外聘专家组、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学会等相关资源,组建专业的环保技术服务专业机构———东莞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一方面可以为本地环保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地企业提供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信息收集、改进推广等服务。
在重点发展领域方面,环保部门提出,结合国内国际环境和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东莞环保产业应侧重放在环境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业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环境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工程总承包服务、污染治理、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骨干企业和咨询服务产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引进和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与技术。如目前东莞开展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工作,就会重点引进推广适用于汽油机的高效三元催化转化器及适用于柴油机的高效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南方日报记者欧雅琴
新理念下的节能体系构建
而今正值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关键时刻,在东莞GDP的神话逐渐被产业升级、可持续增长、科学发展等新理念所替代。新的发展理念无疑为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客观的危机,巨大的潜力以及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东莞节能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在现存强大产业基础上,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实际的节能体系,从而使得循环发展链条更加完善和壮大,从另一面来推进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亟需攻破的课题。
起步较晚但起点不低
东莞开展系统的节能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很大程度归功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开展节能,发展循环经济的很好切入点。
业内人士认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给节能工作输入新的内涵,节能已经不单单是降低能耗,而应该将现有产业和城市发展导入到一个持续稳定和高效的循环系统中,走一条以清洁生产为灵魂,以物质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与推进对废弃物不断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为目标,以创造消耗与排放为标志的资源利用效率为原则的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2006年东莞节能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广东省6个试点城市之一,东莞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汕头成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由此可见,东莞节能的起步不算早,但起点并不低。
中山大学循环经济专家调研后认为,东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有利于东莞市行政范围内或珠三角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进而为其他试点城市选好关键切入点积累经验。
扩大重点耗能企业监管范围
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东莞综合能耗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并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尽管如此,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东莞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全市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由于统计方法上的原因,能耗相对偏大;另一方面,节能工作基础薄弱,节能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滞后。
节能降耗过程中还存在着企业节能降耗自觉性差、政府财政投入和激励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镇街基层重视与工作推动不够等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依然较大。
东莞除了要积极落实国家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完善GDP能耗公报制度,还要落实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节能问责制。
此外,东莞还将进一步完善节能激励机制,落实节能奖励专项资金及管理办法,支持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组建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和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并发挥作用。深入开展“双千节能行动”,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规划和节能监察,扩大重点耗能企业监管范围。
今年是关键的一年
根据省的部署,“十一五”期间,东莞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标必须从2005年的0.86吨煤/万元下降到今年的0.69吨标煤/万元,降幅为20%,年均降幅为4.36%。可以说,今年是东莞节能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
为了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东莞市政府制订了《东莞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列出了东莞市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造纸、纺织、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企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在电力、造纸、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等行业实施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在造纸、化工、医药、建材等行业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设和改造热电联产机组等工程。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建设绿色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强调在“十一五”期间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和消费结构,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产业园区和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要实现这些非量化的长远目标,还需依赖稳妥有序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总结试点产业、试点镇、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有效解决其在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符合全市鼓励发展方向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现有企业就地转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不断提高全市能源的投入产出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王慧
更多内容,请见AⅡ
03版?
■相关
节能环保领域
新技术大显身手(上)
建筑节能是节能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筑节能的主管部门,东莞市建设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制定东莞市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在推广应用新墙材、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落实建筑节能措施、推广中小户型商品住房装修一次到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东莞党校的示范效应
自东莞市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市委党校工程基本完成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到市委党校参观,该工程也得到广东省建设厅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市委党校工程的建筑节能方案顺利通过有关专家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建筑节能方案指导思想明确,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符合国家、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对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以党校作为切入点,东莞建立陆续一批建筑节能示范区工程,目前已在市区推出了东莞党校工程,并在全市推出10大示范工程,实现节能建筑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格局。
催生一批新型墙体材料产业
在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上,东莞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2005年散装水泥的使用量为300万吨,2006年后大部分建设工程使用散装水泥,建设工程的预拌混凝土使用率已达到100%,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推广应用新墙材方面,通过采取预收发展新墙材专项基金、加强现场监督、开展新型墙体材料认定及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检、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至今东莞市新墙材的应用比例达到90%,催生了一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
同时,市建设局还开展新建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的调研及相关论证工作。针对中小户型房屋装修过程扰民、浪费材料及对结构破坏等问题,提出一次性装修到位的建议。
节能建筑热情高涨
东莞建设局通过实施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需进行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初步设计审查、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至今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2008年开始,东莞对市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工作,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大力发展太阳能热水与照明及其与建筑一体化。重点在学校、工厂宿舍、医院等人员集中的工程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生活热水,在公共室外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设备等,现东莞市每年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集热板,太阳能光电应用超过5兆瓦。
目前,建成黄江实验小学等10项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确定“东莞理工学院”教学楼、松山湖管委会办公楼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其中对东莞理工学院教学楼综合教育中心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对松山湖管委会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