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一个时代的烙印
在北京阜成门立交桥北侧的公园里,有这样一组关于骆驼和老人的青铜雕塑:雕塑布衣老人蹲靠在煤筐旁,吸烟小憩,周围是几头或立或卧的骆驼……对于年长的老人来说,这样用牲口运煤的情景曾经是北方城市冬季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正是伴随着运煤骆驼那缓慢而悠长的铜铃,北方的居民才得以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寒冬。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烧煤取暖依然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城市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上了大量的煤炭项目,原煤产量和质量均有极大提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蜂窝煤成为很多北京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不但平时烧火做饭离不开它,到了冬天更是一家老少取暖的保障。在当时单调的生活背景下,冬天里攒煤球甚至成为很多男孩子冬天里最快乐的记忆。
当然,蜂窝煤的弊端绝不仅仅是把小孩子的衣服弄脏。取暖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老百姓,也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之一。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集中供暖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蜂窝煤取暖。
集中供暖,城市故事的开端
没有黑乎乎的煤堆,没有呛人的浓烟,更不用担心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和传统的蜂窝煤相比,集中供暖几乎不需要居民做任何事情,源源不断的温暖就能送到自家的每一个房间。当集中供暖的暖流流入城市的千家万户,中国的经济大潮也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安全、省心、污染小,对于城市化进程初期的中国人来说,集中供暖和那些高耸的烟囱一起,象征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和大锅饭似的福利待遇。
然而,当20世纪成为历史,在已经习惯于个性化时代的中国人看来,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初衷的集中供暖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比如:倒春寒是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气候现象,由于集中供暖固定的给暖时间,因此在面对倒春寒等特殊气候时显得无可奈何。
智能采暖,开启时尚生活
和很多行业一样,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采暖市场也告别了以往单调的产品选择,空调、地暖、水暖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采暖产品纷纷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国际化的中国也迫切需要更加国际化的温暖选择。
在欧洲,70%以上的家庭采用电缆供热、电热膜供热等方式独立供暖,这种供暖方式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又能充分满足个人不同需求,因此也代表了供暖市场的趋势。对此,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将地面供暖系统列为节能技术向社会推广。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的地暖技术渐渐与世界接轨:在第六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一种名为暖芯地板智能供暖系统得到了组委会的认可,并获得金奖。作为将地热取暖植入地板块中的全新产品,暖芯地板的电热转换效率高,通电10分钟左右,地板表面温度即可达到30摄氏度,每平方米每小时耗电仅0.06度,在供暖费用上,比家用锅炉(水暖)、散热器、电暖节省不少。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能够根据家庭的生活习惯实现定时操作、头凉脚暖的供热模式更加符合保健学原理……以暖芯为代表的节能、舒适、健康的新一代智能供暖系统已经进入市场,并且正在走向越来越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