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民反映:徐州健身无处出器材损害严重
民声调查
如今,大多数城市体育场馆都不对市民免费开放,小区仅有的健身设施无人管理,群众挤在城市广场做运动,各地都面临如何解决群众健身难的问题。
近日,资阳市民伍琳在“资阳网”“我有话对市委书记市长说”栏目中,就群众健身场所缺乏提出意见和建议,呼吁向公众开放和提供更多的健身场地,一时引发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资阳全民健身场所是否缺乏?群众健身的去处在哪?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丁莉王继本报记者张守帅
地点1
苌弘广场
广场里都是太公太婆
广场几乎是健身操、太极拳、秧歌的代名词。“晚上7点后,广场坝子都是跳舞健身的市民,每晚如此。”6月1日晚7点半,从雁江职中退休的曾老师如往常一样来到资阳苌弘广场休闲散步。
这里毗邻沱江,是周边居民休闲的主要去处。广场上人群密密麻麻,与其他广场“坝坝宴”无异。“城区的世纪广场、三贤公园广场、金洋花园广场、市体育馆广场,无一不是临傍晚就爆满。”市民李阿姨颇有感触地说。
“除了跳舞的,就是练拳的;只有太公太婆,哪有年轻人?”市民莉莉直言道,这折射出市民健身方式的单一和市政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缺乏,“广场就一空坝子,很少有健身器材,可选运动方式太少了。”
“如果在广场上建几个篮球场、网球场,修几处小公园,广场健身文化将丰富多彩。”莉莉十分期盼正在改建的世纪广场工程。
地点2
市体育馆
市民渴望免费健身
资阳市体育馆,占地68亩,建有主体育馆、训练馆、健身馆、全民健身广场及其它附属体育设施,是资阳首座标准化、多功能、标志性、现代化的体育馆。
这里理应是市民健身的中心。过去四年,这里举办、省级比赛20余次,但惠民之利却并未尽显。网友认为,开放程度不够、收费偏高、缺少免费场所,导致普通市民远离了体育馆。
市民张先生说,如果能尽可能向普通市民免费开放部分场馆,必定会激发全民健身热潮。
据了解,2009年,资阳市体育馆营运方曾尝试部分时间段向公众免费开放。但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营运维护成本高,该体育馆采取租赁等方式,转为进行商业开发。“除签约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可享受免费健身外,普通市民仍需付费进门。”市民彭认为,这样不仅没体现市体育馆的公益性、大众性,也损害了多数普通市民的健身热情。
地点3
学校
资源多、开放少
据资阳体育局介绍,资阳公共体育设施少,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城区体育场地大多陈旧简陋、功能不全、配套落后。99%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但向社会公众开放程度并不高。
据了解,资阳中学、资阳师范校、资阳实验外国语学校三所学校均有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均不对外开放,甚至放假期间对本校学生也不开放。相关学校的解释颇为雷同:“一是为了教学安全;二是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数据显示,资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率仅为10%,学生课余时间基本闲置。
地点4
社区
后期养护管理是难点
“以前下班就是回家打麻将,如今我会到小区体育场打上个把小时的篮球。”资阳的陈先生说。今年初,他购买了雁城某新楼盘的一套商品房,最令他心动的是小区配有篮球场、网球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居民区,很少考虑修建健身设施,现在多数商品房小区都配套了健身场地,设置有一些基本的健身器材。”陈先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小区的健身器材,大多已锈迹斑驳。无人管、无钱管、无权管成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后期管理养护的难题。
回应场地设施有望缓解
据了解,网友的建言,引起资阳市委书记李佳的高度重视,她转签资阳市体育局予以公开回复。
来自资阳体育局的统计显示,资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45平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03平方米的一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完善、分布不均、标准场地少,是资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现状。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该市已就全市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作出具体规划安排,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正援助修建“石景山文化体育公园”,一旦完工,健身场地不足的局面,可得到有效缓解。
但是,如何解决现有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社区体育设施落实等问题,仍需政府与社会团体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