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设计界最热门的词应该就是Crossover了,Crossover可以翻译为“跨界、交叉、融合”,用以形容非同一领域事物的合作与交融,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创意巧思,作为一名当代设计师,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闭门造车,而是更多的投入到以时代大设计观为前提的设计合作中。
跨界行为其实并非是现代的产物,在历史中早有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达芬奇更是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这样的通才在艺术发展史上数不胜数,对于建筑设计专业来说,最常见的跨界设计如家具设计、平面装饰设计等从包豪斯时期就屡见不鲜了,但是除此之外,在当代建筑设计与更多的艺术设计形式进行了交流和衍伸融合。
表达时尚和建筑之间关联的大型国际展览“皮+骨”(Skin+Bones)从两年前的美国洛杉矶启动,经由日本东京,现在终于落在了英国伦敦萨默塞特宫,展期至8月10日结束。重于展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那些把时尚和建筑结合起来的视觉性及概念性作品,包括亚历山大·麦克奎恩、薇薇安·威斯特伍德以及扎哈·哈迪德等40多位知名建筑师和服装设计师的200多件作品。这个展览主题着力于探讨服装与建筑的关系。
一般印象中建筑设计多是与水泥沙石和枯燥的数据为伍,好像与光鲜亮丽的时尚界格格不入,但是在设计史中最常和建筑发生联系的就是服装设计。
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曾经如此界定二者的关系——“服装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一直被结构派的服装设计师奉为圭璧。从功能角度看,这两者以都为人提供了保护和遮蔽为原点,以人为本、探讨人与运动和空间的关系、并作为社会阶级、政治和文化个性的外部表现而存在。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的服装和建筑,其在风格上相互辉映,映射出当时的流行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哥特风格时期,尖塔高耸、修长的束柱,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感,受其影响,欧罗巴洲服装造型经常使用尖锐和纵向直线,甚或连鞋、帽、头巾,都是呈尖头形状的。
除此之外,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风格都在建筑和服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到了二十世纪服装设计师时代的崛起,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建筑化探索早在1960年代就已蔚然成型。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Balenciaga的简洁而硬朗的圆形外廓、Pierre Cardin的性别模糊的几何形、裙装,都是“建筑派设计风格”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这些设计师都拥有建筑学的教育背景,却始终地在服装设计领域中进行关于结构、材料、廓形等方面的大胆探索。
从商业角度来说,在当代,建筑设计与服装行业的交集越来越多,寻求双赢。如服装品牌Versace近年来跨界扩展其设计风格,为度假胜地设计建筑外观,其品牌家具更是当代家居品的代表作。
从设计角度来说,由于建筑和服装基本上都是由二维的材料制作而成,那么这两个行业互相之间寻找技巧、形态和表面图形的表现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年来,建筑师采用了诸如打褶、悬垂、交织等方式来为他们的建筑制造更加复杂的表面,而服装设计师们也纷纷从建筑中借鉴结构变化和立体造型,来探索新的廓形和和整体的结构美感。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建筑与服装一样,都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都存在着某些符号性的语言片段。“鸟巢”的设计师Herzog & de Meuron在其建筑实践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的对表层处理的关注,并毫不讳言受到服装设计中对布料运用的启发。而的Office dA事务所则直接表明其在韩国某总部大楼的设计中,就采用了服装设计中打省、压褶的方式来处理材料与结构,以达到内部空间与外层表皮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文化角度来看,服装流行转瞬即逝,使其与建筑的恒久性背道而驰。然而观察近年以来的建筑实践,也许恒久性正在逐步丧失,比如日本设计师板茂(Shigeru Ban)用回收的纸管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以网状结构搭建出轻如蝉蛹一般的日本馆,它的即时性避开了西方建筑对恒久性的执着追求,从而走向了轮回的可能。
从外观看建筑和其他设计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正因为有差异,反而有了讨论的可能。设计师自身更不应被一个头衔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应该通过对建筑设计与其他设计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对方那里发掘灵感,向传统的思维方式发出挑战,找寻对话之时可以引发的火花和潜力,开辟另一条新的关于建筑设计的思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