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要地:川沙镇
川沙镇属上海浦东新区,位于浦东新区东南,距上海市中心18公里,浦东国际机场5公里。明代称八团镇。镇区为沿海滩地,盛产食盐,是五代到明朝下沙场的一部分。当时川沙沿海滩涂有10余个洼地可以泊船,其中川沙洼最深最宽,船只能够直达八团老护塘脚下,是十分理想的运输港湾。就此八团镇逐渐崛起,成为盐商云集,帆樯林立的浦东大镇。
[川杨河]
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入侵的倭寇,朝廷采纳里人乔镗、王潭的建议,在八团镇四周修筑城墙。城成,八团镇改名为川沙堡城,川沙之名由此流传。清嘉庆十年(1805年)城内设置川沙抚民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中改厅为县,置川沙县公署。至1992年,川沙镇一直是川沙县治和县政府所在地。1992年12月31日,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的需要,川沙县撤销,川沙镇划入浦东新区。
[川沙华夏旅游城]
镇区面积不断扩大。1996年,面积3.71平方公里,下辖19个居民委员会,人口3.79万人。1997年,川沙镇与以镇周围农村地区为主的东城镇(原名城镇乡)同时撤销,建立了新的川沙镇,面积扩大至18.08平方公里,下辖14个居民委员会和1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5.67万人。2000年4月,位于川沙镇西南和东南的黄楼、六团镇撤销,划入川沙镇,面积增加至59.48平方公里,下辖23个居民委员会和3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4.37万人。大型居住小区有华夏、城西、城南、园西等处,建成市级文明小区7个、区级文明小区11个,市级文明村7个、区级文明村9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区级文明单位15个。
对外交通发达,公路网交叉纵横。东西向的环南一大道、环南二大道、华夏东路,南北向的川沙路、外环线浦东段横穿境内。浦东的两条干河川杨河和浦东运河流经镇内。镇北川杨河西连黄浦江,东至东海;镇东浦东运河北至黄家湾,南抵南汇区。
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张志鹤等人发起修建上川铁路(1975年拆除)。1989年1月1日,申华客运公司从川沙开出辆至东昌路市轮渡站的专线车。2001年末,开入上海市区及镇周边地区的公交和专线车线路增加至30余条。长途客运辐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江西、福建8省,每天发车89班次,成为浦东南部地区陆上运输联结外省市的重要枢纽。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川沙镇成为距离机场最近的卫星镇。
川沙镇历来是原川沙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底川沙县政府撤销时,镇区有县级党、政机构(部委办局)50余个。2001年底,中共浦东新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浦东新区农村发展局、川沙镇镇政府、浦东人民广播电台、川沙警察署、浦东新区税务一分局、浦东新区工商一分局等政府机关和一批区级事业单位入驻。
上世纪中叶,商业贸易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集中于镇中心的“牌楼桥”地段,其代表性的商业街为“中市街”。70年代起,许多商店向新川路发展。80年代新川路地段逐渐兴旺,县百货商店、县五金交电商店、新川食品商店、向群棉布店等大型商店开设于此。80年代末期商业向川环西路延伸,牌楼桥地区逐渐式微。90年代,镇西修建妙境路,以餐饮业为特色的妙境路美食街悄然兴起。2001年底,约1公里长的妙境路开设了70余家酒楼饭店(包括茶坊)。1999年妙境路长约500米的新源路步行街开业,街内开设各类商铺171家。镇区现有各类小商品市场3家,建材市场1家。农工商、联华开设的大型超市2家,便利店10余家。
虽然地处乡村,金融业却相当发达。工、农、中、建、交等银行机构设立银行网点15个,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设立保险经营网点6个,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东方证券公司、宏源证券公司、上海财政证券公司等设立证券营业部5家。
工业经济有着优良传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庆创办经记毛巾厂,开川沙毛巾工业之先河。上世纪70~80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上海霞飞日用化工品厂一时成为上海乃至中国乡镇企业的明星。90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由农民创办的申华股份有限公司和界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工业行业主要有家电、建材、印刷、纺织、服装、化妆品,生产索尼彩电、立邦涂料等品牌产品。2001年全镇社会总收入60亿元,工业总产值31.79亿元,税收收入3.1亿元,实现利润1.75亿元,外贸出口拨交值6.5亿元。落户镇内各类企业356户,投引资总额7.4亿元,其中外资企业9家,投资额1148万美元。镇区现有华夏文化旅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南部)和六团工业园区。城区南部、占地296.68公顷的工业园区建设启动。
[川沙老街]上海川沙镇卫星电视安装、川沙卫星安装、川沙卫星电视维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803.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为5.5∶4.5。粮食总产量9515吨,上市生猪3万头,禽蛋4000吨,鲜奶2300吨,上市水产品536吨。建成祖代养鸽场、蔬菜园艺场和蜜露桃种植、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及优质米产加销一体化等5大农业产业化项目。
川沙是浦东传统文化的代表。清末金石收藏“富甲东南”的汉石经室创立于内史第。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原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音乐教育家黄自先后出生于川沙镇。光绪十四年(1888年),集水、木、石、雕、圆、方、锯、小木等行业的行会组织“八业公所”在种德寺成立。从此,以杨斯盛为代表的一代川沙能工巧匠越过黄浦江,在十里洋场上海创造了川沙建筑业的灿烂辉煌。民国2年(1913年)3月1日,《川沙报》创刊,同年7月16日停刊。以后曾先后出版发行过《川沙县公报》、《川沙民报》、《民声报》、《川沙日报》、《川沙报》。成立过鸣联国乐社、铁沙国乐研究团、铁沙书画会、川沙县文化馆沪剧团等艺术团体。
[川沙新川路一条街]
社会事业发展具一定规模,其完善程度在浦东新区各镇中位列前茅。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东新区中医院、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等4家综合或专科医院,年接待诊治病人能力70万人。幼儿园至中、各类学校29所,在校学生2万多人。上海电视大学浦东新区分校、区重点中学川沙中学、浦东新区卫生党校、浦东新区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在镇区分布。大型文体设施有川沙体育场、川沙影剧院、川沙电影院、浦东新区图书馆、浦东新区少儿图书馆、川沙少年宫、川沙文化馆。川沙公园曲径通幽、松竹常青、鹤鸣楼飞檐叠翠,风铃悠扬。华夏文化公园内吴昌硕纪念馆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种书画展览每年不定期举行。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川沙镇政府投资2116万元,在各社区和村建成健身点44个,活动室53个,村民学校53所,33个村全部接通了有线电视。建立200万元的扶贫帮困基金。2001年发放社会救助金1018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4万人,投保率96%。投资170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城北绿地,翻建川沙路城区段路面,辟(改)建进贤路、临园路,实施华夏东路、川沙路两侧34幢平顶公房平改坡工程,改装川沙路两侧店面卷帘门为玻璃门。
根据浦东新区小城镇发展战略,川沙镇定位为核心镇。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川沙将建设成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文环境浓郁,服务完备,具有文化、旅游、商贸、度假特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生态型和现代化相结合的世界展览中心,的旅游游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