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周婷是一名1岁3个月孩子的妈妈。“六一”儿童节刚过,她在博客上写下这么一段话:“我儿子开始过六一啦!我为他甘愿抛洒血汗钱!神马衣服!神马玩具!神马奶粉!通通往家搬!银子如流水啊有木有!我天真无邪的孩子真高兴啊!可妈妈我悲剧啦!衣服掉颜色!玩具包装全英文!奶粉细菌又超标!妈妈我看不懂啊看不懂!半月工资换来一堆破烂玩意!坑爹呢有木有!”
6月1日开始,卫生部等6部门发布公告称,提高婴幼儿奶瓶材料标准,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可家长们的担忧并没有减少,翻看最近的新闻,不少地方都出现酸碱度、重金属超标的服装,原料含环境激素的玩具,检出大肠杆菌和添加剂超标的儿童食品等,在痛快为孩子花钱消费的同时,家长的初衷被彻底扭曲,烦恼如影随形。
网购来的童装都掉了色
许多妈妈对打扮孩子乐此不疲,“潮妈”高红莉的女儿3岁,上幼儿园小班。昨天,她网购的3套衣服到货了,一条连衣裙,一条吊带裙,另一套是衬衫配小脚裤。想象着女儿穿上这些漂亮衣服的可爱样子,她迫不及待的把衣服泡进水里,打算洗干净了孩子次日就可以穿。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只能说很悲剧。”高红莉10分钟后,再到卫生间准备洗衣服时,水盆里的水成了打翻的颜料盒,紫色、红色、黑色……高红莉说,她不敢想象这么多颜料,天天裹在女儿身上,对健康有多大影响。
高红莉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很多儿童服装都来自广东和浙江,但前段时间新闻报道这些地方的服装抽检合格率只有70%多,有的PH值过高,甚至还检出重金属砷含量超标两倍,对小孩的身体健康肯定有影响。
对此,葛洲坝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张艺介绍,服装的PH值过高或过低会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感染。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婴幼儿服装产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产品其PH值必须在4.0-7.5之间。
对于如何选购儿童衣服,张艺也有自己的经验:“要想买全棉的衣服,只需要用打火机烫一下线头就知道了;装饰少、颜色浅的衣服才安全;新衣服买回家要洗几遍才能给孩子穿……”
校门口的零食隐患多多
从三聚氰胺到现在的塑化剂,屡见报端的食品问题刺激着家长的神经,究竟孩子的食品安不安全?
昨日中午,记者在一小学门口看到,一放学,小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到附近商店排队买零食,记者注意到,每袋儿童食品分量不多,价格在0.5-1元之间。记者随后购买了一些牛板筋、鸡肉丝、牛肉丝等食品,光看食品名称似乎都与肉有关。然而在标明的实际用料中,主料全是面粉或豆制品。尽管没有打开包装,记者仍能闻到这些食品的味道,不少食品轻轻一捏,就能看到有油状物渗出附着在包装袋内壁上。这些食品的添加剂主要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含苯丙氨酸)、糖精钠、乳化剂、脱氢醋酸钠、丙酸钙、食用香精等。
这些添加剂究竟为何物?对儿童有无害处?记者就此咨询了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防腐剂、抗氧化剂、膨松剂、甜味剂、着色剂等几大类。有研究指出,有些添加剂长期大量摄入,对儿童神经系统和消化功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陈先生的孩子上小学4年级,他曾经跟几位家长,联名上书相关部门,要求取缔学校周边的小食品店,严禁销售“5角”零食。但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家长们的建议无法被采纳。
西陵工商分局在前不久的检查中,发现一些小食品的生产日期标识不明,在超市中甚至偶尔还能查处过期食品。工商部门表示,食品安全监管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校周边的小零食检查无法做到 “一劳永逸”,只能“永劳不逸”。
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消费环境或能改善
5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童鞋、童车和儿童玩具的专门监督抽查,结果显示,童鞋不合格率为17.5%,童车不合格率为20%,塑胶玩具和电玩具不合格率为8%,部分玩具产品被发现含有重金属铅和铬。
细数这些孩子身边的健康安全隐患,不由让人心生警惕,胆战心惊。尽管职能部门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此次6部门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然而,家长们普遍认为,儿童用品的质量标准还需大幅提高。消协相关人士认为,儿童用品有关标准要适时调整,特别是有关安全性的指标,应当综合考量相关因素,与时俱进,予以完善。
高红莉说,家长辛苦挣钱,希望为孩子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食品、服装、玩具等,可现实是,家长的好心反而可能酿错事,“也许你孩子的皮肤病来源于你购买的衣服,也许你喂到他嘴里的食物会让他腹泻,这么想,家长和孩子都很可怜。”
在每年的儿童节前夕,宜昌市12315指挥中心都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礼物时,要查看相关标识,选择有合格证的产品。指挥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对涉及到儿童消费安全的,职能部门都会从严管理。随着整个社会对儿童用品质量标准提高诉求的呼声加剧,有理由相信,孩子们的消费环境会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