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成立家工业合资公司——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30年过去了,中国电梯行业作为最早开放的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外资品牌占据,三菱、日立、奥的斯、通力等外资几乎占到了中国电梯市场的八成,民族品牌多年来一直在外资品牌的夹击下生存。
近几年来,随着康力、博林特、申龙等民族品牌的崛起,多年来一直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的市场格局有望被打破。特别是随着康力电梯在2010年3月12日成功登陆深圳A股,民族品牌将一改以往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已经具备和国外品牌一试身手的实力。
外资品牌占机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任天笑告诉记者,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的确因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以及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迅速占据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殊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更重要的是,电梯作为楼宇中垂直交通工具,客户一般对品牌比较看重,认为外资品牌比较安全可靠,甚至产生对外资品牌的依赖。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去年,康力电梯在贵阳世纪金源大饭店提供了8台群控的4m/s的豪华电梯,全部是康力自主创新的产品,目前运行良好。要知道,以往五星级饭店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大部分电梯还是从国外原装进口的。这说明,民族品牌并不比外资品牌差,只是客户对民族品牌缺乏了解和认识。
民族品牌“借船出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这些民族电梯企业,在对电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借船出海”,在上世纪90年代电梯行业的快速增长的时期,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发展壮大。
康力电梯的董事长王友林就是一个“借船出海”的很好例子。王友林从上世纪90年代生产电梯配件起家,后来依靠“扶梯整体配套”的独特经营模式获得飞速发展。在其他民营电梯企业老板忙着和外资品牌谈合资的时候,他又毅然扛起民族电梯的大旗,成为电梯行业中“李书福”类型的标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