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的蜕变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最初十年,国家百废待兴,工程机械也没有列入国家发展的重点,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产为主,除了少量地生产一些简易、小型的工程机械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上世纪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开始步入了工程机械行业形成和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一批原来的修理企业开始研发工程机械产品,成为新中国批工程机械的骨干企业。一些重要的专业研究所,如一机部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等为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基地。同样也在这一时期,唐山铁道学院、同济大学、西安公路学院等成为批设立工程机械专业的高等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批工程机械的专业人才。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历史上经历的测绘仿制阶段。
在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犹如一颗颗明珠,折射出行业走过的点点滴滴。1957年,中国台起重机在北京起重机器厂诞生,开创了国内起重机研发生产的先河。1958年,正式建立“建筑筑路机械”专业,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专业教育的开始。同年6月,在大连机械制造一厂,诞生了中国台“W-5卫星”牌机械传动叉车,开创了中国叉车工业制造业史。196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机械工业部第五局(工程机械局)。该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以军为主、兼顾民用”的原则,负责规划和管理军用和民用工程机械的生产、技术工作,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形成。1961年,一机部成立了工程机械专业局,负责全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和规划工作,从此我国工程机械进入了有计划的发展阶段。1963年,机械工业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前身)和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前身)先后成立。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1964年,经
国务院批准,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建设三线企业,先后建成了黄河工程机械厂、浦沅工程机械厂等。三线企业与原有企业共同奠定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布局。
从“弱”到“强”的升华
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影响的是国家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的产业政策。这一时期,徐州工程机械厂、山东推土机总厂、西安筑路机械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体系,奠定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制造企业纷纷改变了过去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开始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我国的工程机械代理商正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长为一个群体。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众多国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相继在中国投资建厂。
在行业力争上游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些标志性事件成为其中的亮点。1979年,机械工业部组织山东推土机总厂、上海彭浦机器厂、黄河工程机械厂、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和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签约引进日本小松制作所三种型号履带式推土机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大规模技术引进的先河。
1987年,宣化-英格索兰矿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正式签订,开辟了工程机械行业创建中外合资企业的新途径。1989年,届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BICES)在北京举办,这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全国性大规模展览活动的起点。同年7月,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规模化运作树立了榜样。1993年11月18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走出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步。
这一时期,不仅仅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时期,对于具体产品来说也是实现技术升级、开始进行自我创新的时期。就推土机来说,自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从日本小松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引进了履带式推土机生产技术、工艺规范、技术标准及材料体系,经过消化吸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目前以20世纪80~90年代小松技术产品为主导的格局。
在装载机方面,1978年,天工所根据机械部的要求,制订出以柳工Z450为基型的我国轮式装载机系列标准。这是我国装载机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标准制订出来后按当时的行业分工,柳工、厦工制造ZL40以上的大中型轮式装载机,成工、宜工制造ZL30以下的中小型轮式装载机,逐步形成了包括柳工、厦工、成工和宜工的我国装载机四大骨干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轮式装载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但其最基本的结构仍然是由Z450(ZL50)演变而来。2001年,我国装载机全行业总销售量已突破3万台,居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前列。
开始走向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在这期间,工程机械行业百亿元企业数量增多,目前,中国企业500强中,已有15家工程机械企业位列其中,同时已有一批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剑指千亿,向国际型、综合型、规模型大企业方向迈进。2001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与中国建设机械协会进行调整合并,组建新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两协会的合并促进了行业的融合,加速了行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结束了多年的贸易逆差,实现了顺差。这标志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式迈入国际市场。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也得到迅猛发展。2008年,行业主要产品销售量普遍增长:挖掘机82975台,同比增长16.5%;装载机162335台,同比增长0.4%;推土机8722台,同比增长21.8%;叉车168119台,同比增长10.3%;压路机10885台,同比增长15.7%;工程起重机21419台,同比增长2.7%;平地机4320台,同比增长11.0%;摊铺机1436台,同比增长6.6%。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能力的生产制造体。共有2000多家企业,其中有17个集团公司,22个上市公司,合资、独资企业近200家;有职工30万人;可以生产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工业车辆、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和桩工机械等18大类,近5000种规格型号的产品。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300多亿元。2008年产品年销售额达2773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2009年,预计仍将有12%左右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