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2月18日电(记者陈晨)元宵节过去已经十多天了,23岁的陕西商洛农民范小斌却没有像往年一样,和父亲一同踏上进城务工的旅程。因为年前的一次工伤,他已经在老家休养了好几个月。
初春的秦巴山区乍暖还寒,冷风习习,天空中不时飘着雪花。记者来到位于秦岭深处的商洛市商州区闫村镇。这是一个完全的农业乡镇,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壤贫瘠,经济落后。虽然总人口不多,闫村镇却是当地典型的劳务输出大镇,全镇5900多人口中,共有3800余人在新疆、深圳、西安等地务工。春节过后,务工人员纷纷返城,一度热闹的镇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户户老宅里,大多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
在闫村镇沙河湾村,范小斌正和母亲围坐在火炉前烤火,“80后”的他是一名典型的“工漂族”。初中毕业后,已辗转佛山、西安多地务工。出于对生活成本的比较,4年前他从佛山回到了西安,一度觉得“离家近,花费少,非常划算”,但几年下来,他也逐渐感受到生活的艰辛。
“这些年跑了很多地方,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花销越来越大。以前在西安六七十元就能租到一间民房,现在得两三百。”范小斌摇了摇头,“从前5元钱就能吃一天,现在15元恐怕都不够。工资虽然比前些年高了,但还是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手指受伤时,范小斌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便被老板打发回家。在外务工多年,除了工资,没有人给他上过保险,交过“三金”。尽管如此,谈到未来时,少言寡语的他眼神中仍然充满了希望。“我还年轻,以后还是希望能够离开农村,在城里扎根,当个城里人。”范小斌说,自己现在的心愿就是能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学一门手艺。
26岁的王娟同样是一名“工漂族”。去年年初,出于对父母的牵挂,走深圳、闯北京的她回到了商洛,在当地一家理发店当起了学徒。“北京确实好,人多、热闹。”提起在外务工的日子,年轻的她脸上掩饰不住走南闯北的自豪,但却话锋一转,流露出一丝遗憾,“总归不是我们这些农村娃的地方,物价太高,老板也不给我们买什么保险,很难有一席之地。”
王娟告诉记者,自己23岁的弟弟现在又在重复自己当年走过的路,年前刚从成都回来的他现在又去了昆明,在一家纸艺厂里做销售,不甘平庸的弟弟一心想当个城里人。“希望弟弟最终能成功吧。说实话,我们又何尝不想当个城里人安定下来,可是想融入城市,难!”
商洛市是陕西省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103万,在外务工的就超过50万。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到该市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许多农民通过在外务工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他们怀揣进城的梦想,年复一年辗转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把致富的希望深藏于自己匆匆的脚步和勤劳的双手之中。
在商洛市另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丹凤,记者来到了交通更为偏僻、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武关镇楼子村。年味刚刚散尽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但与记者平日下乡看到的内容丰富多样的春联不同,楼子村几乎每家的春联上,都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这样的词汇,村民们说,这是他们基于摆脱贫困的一种最质朴的渴望。
在住了近30年的土坯房前,村民商恒前说,这些年党的政策好,有了粮食直补、农资补助,自己家也种起了蘑菇,虽然去年因为天气原因,蘑菇赔了本,但毕竟生活有了起色。自己目前的希望,是刚刚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儿子能够过得更好,尽快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