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出主意建“引水工程”
白色的塑料管,裸露在井口的一片空地上,一直向东,直通牛栏江里。
轰隆隆的小水泵,水不断地注入水窖中。这是达连地自然村村史上个“引水工程”,当地人称做救命的“输液线”。
出主意建“引水工程”的人叫陈石昌,达连地村民小组的小组长。他和其他村民一样,瞅着自家即将见底的水窖,着急,却没有办法。3月10日这天,一个大胆的念头让他十分兴奋。
引水,引牛栏江的水,用一根塑料水管,把牛栏江的水引到村庄一个水窖中,然后各家各户再通过水窖引水。
陈石昌找到了村支书,说了自己的想法,村支书只说了一句“行,你试试”。
村庄虽久居在牛栏江边,但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水”,老一辈的人也曾想过“引牛栏江水济村”,但只是停留于想法上。三四公里的距离,全部是悬崖峭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几经周折从牛栏江提水成功了
从牛栏江提水,有人觉得陈石昌是异想天开。陈石昌不屑和其他人争执,他觉得自己除了“没文化”,“思想还是有的,不落后别人”。
那天,陈石昌做了几件事。一是找了几个村民,二是借了两台柴油机,买了几百米水管。沿着没有路的沟壑,跌跌撞撞向牛栏江进发。
“能不能成功?”陈石昌表面很坚决,心里也在打鼓。他在距离牛栏江边1000多米的悬崖上,设置了一个临时抽水点,开始试验。那天水并没有直接抽上来,而是抽到了半山腰。
陈石昌总结出失败原因,柴油机的马力太小。他开始改进自己的方案,分段提水,具体分成几段,陈石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计算,他用了一个原始的办法“抽到哪儿抽不动了,就设个点”!
从牛栏江到村子里的水窖,陈石昌设了4个临时蓄水点——每个地方用两个汽油桶。
两天后的3月12日,水顺利地从牛栏江引入村里的“蓄水点”。
记者体验:峭壁上单人行走都不易
3月27日,记者随着陈石昌走了一遍引水的线路,沿着村外一条羊肠小道,一直向东。
走有1000米远,是村里一个用于农业生产的“水窖”,第四个提水平台,水窖边,扔着几个漂白粉的袋子,陈石昌说:“处理一下,就和你们城里的自来水一样了。”
距此四五百米远的地方,就是悬崖边,一条自然形成的沟壑,没有路。陈石昌说自己生活了40年,也从未下去过。
那天,记者身上并没有背东西,下去的时候,扒着石头,手脚并用,脚下直打滑,必须揪着干枯的杂草,防止失足掉入悬崖。
陈石昌他们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10个人接力,将几百斤重的柴油机,一步步抬下去。
牛栏江的对面是云南省沾益县,地势相对平坦一些,陈石昌原有一个方案,如果这边地势陡峭,实在无法将柴油机、水泵抬下去,可以渡江拉到对面引水。
引水成功后,陈石昌当仁不让地当选了“引水工程”的负责人。和村里以及农场签订协议,一是保证柴油机等不被破坏或者偷盗,二是保证不发生森林火灾。
陈石昌的引水小组有8个人,4个人一班,24小时一轮换,晚上就住在悬崖边一个简易帐篷里。
4000米的路程,似乎并不是很远,但是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最快速度也需要3个多小时。这样的道路,陈石昌每天都要转一圈。
大设想:建性引水工程
达连地是个有着96户人家的自然村,村民散居在连绵六七公里的牛栏江边。村子位于干河与牛栏江的交汇处,距牛栏江4公里,距干河6公里。
村庄由南向北,像个被拉开的U形,陈石昌居住在U形南边的高地上——个叫做猪场的地方。引水工程的终点设置在U形中间一个水窖,达连地村民最为集中的地方。
引水工程,解决了达连地、深凹子、石槽子,老房子、白泥塘5个村民小组340户1320人的用水难题,但并不包括陈石昌家,他依然要靠政府送水。
“分水,我要讲究平衡,能解决大多数人就不错了。”陈石昌说,“引水济村”,是他人生一个永远会被提及的大事件。
引水成功后,陈石昌多了一个想法,分段建蓄水池,装上碗口粗的铁管,就是一个性的引水工程。
事实上,他也清楚地知道,悬崖峭壁上建蓄水池,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每个蓄水池建在哪?他还没想好,只是坚信能够实现:“总有地方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