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核桃树苗 泡核桃种植 麻核桃种植
【分布及危害】 该病于1963年在哈尔滨发现。1965年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动物园内核桃楸(J.mandshrica)幼林及行道树,受此病危害,濒于毁灭。现已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分布。在新疆、陕西、江苏、浙江、河北等省(区)主要为害核桃(Juglans regia)和枫杨(Plerocarya)。为害枝干,造成枯枝和枯干,不仅影响核桃产量,且使林木材积受到损失。 【症状】 病害发生自枝梢、侧枝上,逐渐蔓延到主干。初病时,症状不显,等皮层死亡干燥或干裂,死皮上发生多数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遇雨湿时,孢子与粘液一同被挤出,干后角状,再遇雨即被溶开,盖在死枝上,如同涂在于上。7~8月后,在分生孢子盘的附近,产生黑色小丘状小点,细看时,顶上好像有几根小毛,是病菌有性型的子实体。 【病原】 为核桃黑盘壳菌[Melanconis juglandis(Ell.et Ev.)Groves],无性型为矩圆黑盘孢(Melanconium oblongum Berk.)与核桃黑盘孢(M.juglandinum Kunze),前者孢子小,后者孢子大。 分生孢子盘群生,密布于枯枝和枯干的死皮上。初埋生于寄主皮层下,暗色,圆形,呈光滑的乳头状突起,后突破皮层,直径为0.8~2mm。分生孢子初期无色,后变褐色,长方形或椭圆形,很少倒卵形,16~30μm×8~15μm。孢子从皮层内挤出,堆积在盘口,呈黑色的孢子堆或形成孢子角。孢梗长20~50μm×3~5μm。多数单生,很少分枝,紧密排列于分生孢子盘中。 子囊壳群生,初埋生,后突破树皮,露出顶部,近聚颈型,直径2~5mm。子囊壳烧瓶状,具长颈,深埋于子座中,仅颈端分别伸出座外,呈短柱状。子囊壳直径426~761μm,颈长819~1170μm。子囊圆筒形,具短柄,90~139μm×10~18μm。孢子单行排列或双行排列,梭形至长椭圆形,双胞,无色,外面有一层胶膜,18~25μm×8~13μm,侧丝线形,早期消解。 病菌在PDA培养基上,27℃下,生长良好。菌丝无色或淡色,分枝繁茂,有明显分隔。菌丝细胞壁锯齿状,常在两侧生出短枝,气生菌丝与基质菌丝初为枯黄色,逐渐由中心向外扩展,老熟菌丝呈暗灰黄色,15天后从老菌丝上散生深褐色的分生孢子盘,并由顶部挤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堆。 【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都能越冬,成为下年初次侵染来源。孢子靠风、雨水传播,萌发产生芽管。由冻伤、日灼伤或机械伤口侵入皮层。潜育期8~12天,繁殖期15~21天。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扩大病情。从6~8月均可发病。8月,病皮上又生子囊壳,它和分生孢子盘一同越冬。分生孢堆遇水才能溶开分散,子囊壳也是在吸水情况下,向外弹射孢子。在老病皮周围的菌丝,过冬后也可能继续蔓延。 病菌的初次侵染,都发生在因冻害或日灼伤而出现的死皮上,先进行一段腐生生活,再向活组织延伸。在东北地区,幼林稀疏地方,易受冻害,随即发病。行道树也容易受冻害而发病。
【防治措施】 加大造林的初植密度,防止冻害。造林后及时抚育,促进速生,及时剪除病枝和枯死幼树,消灭侵染来源。主干发病时,可参照杨烂皮病的治疗办法。注意防治四点象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