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危机下,亮点颇多。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地区GDP增速达15%,安徽省增长11.6%,四川省增长10.8%,湖北省增长为10%。中国城市的竞争进一步强化这种特点,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信息显示,2008年经济增速最快的10座中国城市中,有8个城市来自内蒙古、辽宁和吉林。
这些数据显示出一种趋势性的线索——中国经济的区域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变,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在4万亿元投资刺激下,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在发力,可能率先回暖。辽宁省的大连、沈阳,吉林省的长春和湖北省的武汉等城市,如果未来3年仍然保持GDP在15%左右的强劲增速,将可能在这次区域结构变局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新城市明星。可以确定,这种区域结构的变化将有力地改善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对于平抑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的重构有其必然性。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的回落,使得以出口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受到打击;二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基建项目和工业项目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基建项目基本完善,所以此次大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这一退一进,反映到GDP和投资增速度上,季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由于国防建设需要,中国开始推行三线建设,改变工业过度集中沿海地区的格局,在中国经济60年发展史上,这一时期的投资计划是最有利于内陆的,但这仅仅是个插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特区建设、沿海开放等重大区域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30年来的腾飞。然而,地区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日益严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有近20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堪称富可抵省!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通过再分配来改善区域经济不平衡,但并未启动系统性的区域新政。因而,几十年的资金投入并未突破区域发展瓶颈的桎梏,东部、中西和东北等经济发展依然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传导机制还未形成。由于地区发展差别较大,使得各区域之间出现鸿沟和落差,导致人流、物流统一的大市场框架难以形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全面施行和落实。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给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契机。当外需持续回落时,决策者应该将目光转向内陆省份!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环境、交通设施条件、人力资源教育和卫生事业等。造成地区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只有上述环境和条件真正得以改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才能顺利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而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当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后,也可以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换代。若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才能真正平衡起来。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