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精工织补-“补”出来的珍贵
武汉精工织补或许在很多年前,拿着一件衣服缝缝补补代表着你节俭的生活;但在今天,你拿着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可能就是代表着你对一场回忆的珍视。潜移默化的转变也在预示着织补行业正在从曾经的必需品转变为纪念品。不过无论如何转变,织补这门手艺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作为完全无法用机器代替的技艺,织补在时代中的绵延应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因为眼睛好被分配到“织补”车间
对于织补行业来说,“眼要好、手要巧”是入门的基础条件。1977年,姜西岭在高中毕业后进入普兰德车间,因为一双好眼睛被分配到“织补车间”。“那会织补车间内分得很细,有三四十人,分为针织组和机织组,我被分到人数较少的机织组。”姜西岭回忆说,“那时师傅都是一带一手把手教的,要学3年出徒。当时就是给什么学什么,有时候一个料子可能就要织好几个月。先要练习手的配合,学习基本组织。”
据姜西岭介绍,武汉精工织补技术拿针的手法与平时人们缝制衣服时拿针完全不同,两个手的配合相当复杂,织补时需要一手拿圈,一手拿针,极为精细地进行挑压。所以开始学时,就要从适应拿针开始,织补用的针很细,跟针灸用针差不多,没经验的人使用会很不适应。“织补时,对手感娴熟度要求十分高,必须做到说哪挑哪,不然会对衣服造成影响。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在一块白色棉布上来回练习基本功的挑压。”
对于看衣服组织结构则需要相当好的眼力,虽然有工具可以辅助,但是姜西岭在初学时,师傅很反对她看简单组织就借助工具,怕将来会形成依赖。过去很多衣服的花纹现在都不用了,随着纺织面料和纤维的发展,纱织也越来越细,所以花纹变化组织越来越多也需要姜西岭不停地学习。现在看到复杂的组织,姜西岭在研究之后都要进行记录。
“补”出来的珍贵
不久前,一位美籍华人带着一件小翻领、圆摆的猎服找到了姜西岭。这位客人提出来的要求是想加长自己衣服后面的圆摆。面对这个要求,姜西岭个想法是劝他买一件新的,因为这个要求做下来很困难,同时2000多元的费用可能也是客人不能承担的。不过出于对衣服的喜爱,这位客人百般拜托姜西岭能接这个活。最后,姜西岭接下了这个活,并在琢磨半天后,从这件衣服的兜处剪下一块料子,用拼织的方法,花了几天时间完成。这位客人看后表示非常满意与开心,也对姜西岭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这种故事在姜西岭已经走过35年的织补生涯中比比皆是。
对于自己邮轮剐幸担髁氡硎鞠衷谝丫豢赡芊畔铝恕S盟约旱幕八担拔乙遣桓闪耍饨怖砺郏衷谝材苌睢5娉な奔洳桓闪耍沟氖指小⒖醋橹难鄹卸济涣耍遣呕崛梦乙藕 。”
姜西岭的这项技能也正在为国家文化方面贡献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据了解,姜西岭现在带的学生中,有一位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科。目前皇宫中很多绫 罗绸缎,有关方面都在进行修复工作,姜西岭也在尽能力将武汉精工织补这门手艺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人才极度短缺
“洗染行业中,两个类别的人才是最短缺的,一个是染色行业,另一个就是我们织补行业。”这是姜西岭表达出最无奈的话语。
曾经有培训机构在招生时找到姜西岭,不过姜西岭凭借自己的经验向这些培训机构表示,织补班办不起来,因为招不上人,后来果不其然,这个织补班最后真因招不上人没有开。
对于武汉精工织补业来说,入门的门槛不算低,所以一上来就挡住了很多人的步伐。而且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没有速成之路,要学精至少得两三年。“但是现在人们根本不会花费这个时间,我已经将授课时间压缩,现在跟我学的人,我将课程按精巧程度分为三期,一期严格控制在一个月,但是很多人基本就学一期,停留在皮毛阶段就回家做生意了,很少有人能学完三期。”这就是目前织补行业传承的尴尬境地。
姜西岭也通过了解得知,这个行业目前人才流动太大,外地月薪3000元管吃管住在这个行业已属高待遇,但照样留不住人。不过姜西岭也发现一些地方的人才培养有可借鉴之处,“我觉得上海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培养一些手、眼没问题的残疾人学习织补,一方面他们有耐心坐得住,对于学织补有利;另一方面还能为他们本身贴补家用,是个一举两得的方法”。
武汉精工织补-“补”出来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