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北疆,白雪茫茫,寒风刺骨。在这个季节里,驻守在额尔古纳界河边的中俄两国边防军人要在冰封的界河上进行一次联合行动——“闯冰道”。
“每年的12月初,中俄两国会共同推冰道,并共同使用冰道巡逻执勤。”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团长韩红卫说 。
“闯冰道,就是在凸凹不平的冰面上推出一条可以行驶的路。”韩红卫说,秋天的额尔古纳河川流不息。严冬时节,寒流使河面迅速冻结成冰。上游与下游的冰块相互拥挤,河面上冰排、冰峰纵横交错,车辆难以通行。
而冬季的大兴安岭,长期积雪不化,公路上的雪被车辆压得又厚又瓷实,车行驶在上面极易打滑。特别是一些路段紧靠高山,山上暖泉常常顺着路面流过,天气一冷随时结冰,路面上结成大冰包,最长达1公里半,车很容易就会滑到路边20多米深的沟里。
“深冬的额尔古纳界河冻得像一个大冰场,足以承受车辆在上面行驶。”2000年就在这个团边防会晤站工作的参谋杜建华说:“我们用载重量大的汽车将冰凌压碎,再用推土机推掉冰凌,冰面就平多了。”
中俄双方联合“闯冰道”是从2002年开始的。“以前额尔古纳河一直有两条冰道。”韩红卫说,每年冰冻季节,双方各自运用机械和人工,在自己一方冰面上开出一条冰道。
由于界河冰面受水流及地势结构影响,冰层中会在不同地方形成暖层冰和空膛冰。有时在我方一侧,有时在俄方一侧,这给部队巡逻执勤带来极大的不便。
“空膛冰就是上面一层薄冰,下面一层,中间是空的;暖层冰是上面有一层冰,下面就是界河水,由于冰的厚度不够,往往会让车轮陷进去,甚至会掉进冰窟窿里。”杜建华说,2007年他随部队领导途经冰道时,车轮就掉进冰窟窿里,幸亏后面的车辆及时救援。
2000年,中俄双方代表机构在一次会谈会晤中,俄方首先提出联合闯冰道的设想,即双方合力推出一条冰道,双方共同维护和使用。这一互利互惠的建议得到中方代表积极响应,中方代表迅速制订方案,向上级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对这一“双赢”的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即,双方就联合闯冰道的具体细节进行磋商。
“次‘闯冰道’的场面很壮观,俄军派出了大型推土机。”当时还是少尉参谋的杜建华参加了中俄次联合“闯冰道”。“在茫茫无边的雪原中,随着推土机一点点开进,一条冰路蜿蜒地向远处延伸,两边堆起约80公分高的冰堆在阳光下熠熠闪耀,分外醒目。”
在共同“闯冰道“期间,两国军人相处十分融洽。“午餐时我们带着馒头、肉块、咸菜,俄军拿着列巴(一种黑面包)、肉罐头,大家吃得很香,气氛也很热烈。”“闯冰道”结束后,中俄双方对冰道共同验收,之后会形成机要备案。
韩红卫说,由于协议规定只能由中俄两国的边防军人和军车使用,因此,这条冰道也就成为一条特殊的“兵道”。
在这条“兵道”上,中俄两国边防军人用积极的行动展示了诚意和友善。巡逻相遇时,双方会相互致意或鸣笛示意,遇有特殊路段,还会主动相让;为了便于了解巡逻情况,俄方在“闯冰道”时每推出一公里就会竖个牌子,标明公里数;巡逻时发现冰道有暖层冰和空膛冰时,会树个木杆,并用俄文提示。当中方军人发现类似情况时或掌握其他一些在冰道上需要注意的信息时,也会及时通过边防会晤的方式通知对方。
“中俄联合‘闯冰道’不仅提高了两国边防部队的巡逻执勤效果和管边控边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军的交流。”韩红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