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英曾经在南京第二钢铁厂的食堂工作,刚开始她只是个抹桌扫地、择菜洗碗的勤杂工。虽然干活很卖力,孙福英却心有不甘,一心想学门技术。于是,稍有空闲的时候,她便“偷师学艺”,看面点师傅怎么揉面、做包子、蒸馒头。她发现老师傅每天要赶个大早揉好一袋面,就凑上去“套近乎”:“师傅,我来帮您揉面吧。”那位师傅乐得轻松,当即把揉面的活儿交给了孙福英。就这样,孙福英很快掌握了揉面的技巧,接着,她又学会了做花卷、捏包子、蒸馒头。
一个月后,食堂经理发现孙福英既勤奋又好学,让她当面点班班长。没过多久,第二钢铁厂面临改制,大批工人即将下岗。消息传出,整个食堂炸开了锅,大家都不愿意丢掉“铁饭碗”。作为一班之长的孙福英却个表态:我带头下岗。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1997年,40岁的孙福英下岗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拿着两千块钱的本钱,在岗子村开了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小吃店。小吃店刚开张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只有30多元。孙福英一番寻思,决定在小吃的质量和价格上下工夫。她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一只包子只赚两分钱,一碗面条只赚1毛钱。由于量大味美,小吃店几乎天天爆棚,甚至连人行道上都摆上了桌椅,孙福英常常忙得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样起早摸黑的日子过了几个月,孙福英的体重由原来的120斤下降到80斤。丈夫心疼她,劝她不要干了。她却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不但要干,还要干得好。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下岗工人只要能吃苦、敢拼搏、不放弃,就一定能闯出一番名堂。”
然而,就在孙福英准备把小吃部的规模再扩大一倍时,一个无情的事实再次把她击懵了岗子村道路要拓宽,拆迁红线刚好穿过小吃店,孙福英又一次失业了。
一年营业额600多万元,还为20多个下岗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面对命运的捉弄,孙福英没有沮丧,她再次选择了自主创业。2000年,她向亲戚借了几万元钱,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租了面积约100平方米的仓库,开了一家只能摆放6张桌子的餐馆。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