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的国力使城乡基础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广大市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更是处于非常落后且不卫生的生活方式中。为了控制传染病流行,改善上海卫生面貌,1950年1月,上海成立了清洁运动委员会,由副市长潘汉年任主任委员,各级建立相应机构,动员和组织工人和其他市民共同参加全市性清洁活动。作为上海爱国卫生运动的前身——上海清洁运动显然已经承担了这个大城市的大卫生工作。 1952年3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我国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担当起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任;同年6月,上海市爱国卫生委员会成立,陈毅市长任主任;8月,陈毅市长在华东暨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广播大会上作了《更普及、深入、经常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报告,动员全市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1月,改称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从此,爱国卫生运动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红红火火、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 50年来,上海爱国卫生运动根据全国爱卫会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市实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立了不同的重点,致力于推进城市市容建设和管理,推动城乡卫生工作的进展,促进市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成为造福一方、享誉一方的民心工程。 回顾上海爱国卫生运动50年的奋斗轨迹,几代爱卫人的努力、成绩、光荣和艰辛都已经铭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也都深深地留在广大上海人民的心间,而上海的广大人民,更始终充当了这项伟大的群众运动的主角,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治本清源,大力加强除害灭病工作,努力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健康素质作出了贡献。 早在20世纪50年代,除害灭病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主旋律。从1952年起,上海每年都定期开展突击灭鼠活动,同时广泛开展灭蚊蝇工作,而消灭臭虫更成为上海大大小小的单位和居民家庭内部除害工作的重头戏。改革开放以来,在百业俱兴的形势下,上海爱国卫生运动也步入了一个全盛时期,除害灭病工作不断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积极响应全国爱卫会的号召,开展大规模的除害达标工作。经全国爱卫会考核鉴定,1987年10月,上海创建成灭臭虫先进城市;1990年4月,上海创建成灭鼠先进城区;1998年6月,上海创建成灭蟑螂先进城区;各区的灭蝇工作,也于1995年6月通过市级考核,取得了阶段性达标成果;每年开展季节性灭蚊活动,使上海的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四害密度的下降和其他防病措施的落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出血热等各类虫媒疾病发生和流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开展广大农村地区的改水改厕工作,使广大农民逐步告别落后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 解放前,上海全郊县仅有土井2万口左右,且大多在城镇,而广大农民历来饮用河塘水,且与耕作、饲养共一水源。广大农户在屋后、田头、河边自行设置小粪缸,大多无棚无盖,蚊蝇孳生,雨后粪水漫溢,不仅污染水源等环境,还导致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和肠道传染病流行。解放后,随着血吸虫病和肠道传染病防治和农村“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造水井、厕所、禽畜窝圈、炉灶、环境)活动的开展,使农村饮用水管理和粪便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善。 20世纪80年代,农村水厂的兴建则进一步改善了上海市郊人民的饮用水卫生条件。1982年《上海市农村十年改水规划设想》明确提出了以建造自来水厂逐步取代井水、消除饮用河水的目标,由政府、集体、受益群众共同投资兴建正规化镇、村水厂。从1986年起,上海农村改水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由市爱卫会和市农委共同负责。以后又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实施,实行行业规范化管理,使受益人数以每年增加30—40万的速度兑现,广大农民群众终于自如地用上了自来水和直接受惠于改水工作的淋浴器、抽水马桶、洗衣机等现代生活用品。至1994年底,上海市郊农村建造了409座镇、村水厂,使近550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自来水化。目前上海市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9.9%。 农村改厕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迈开了大步,在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由市爱卫会、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通过健全管理网络,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并于1995年至1998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使农村改厕工作进展迅速。 农户无害化粪池的全面推广,使农户使用粪缸的状况逐步消失,而配套无害化粪池的家用厕所的出现,使农村改厕工作真正圆了上海广大市郊农民对现代化物质生活的追求之梦。至2001年底,上海共建造农户卫生厕所123.4万座,普及率为92.6%,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户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致力于血防工作的持续开展,使全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得到巩固,一代瘟神而今只能在血防陈列馆中默然展示当年的猖獗。 上海地区流行血吸虫病的历史很久,为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之一,市郊10个区县中有9个区县流行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59个,累计查出钉螺面积1.66亿平方米,查出血吸虫病人75.9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万余人;累计查出病牛2.7万头。 1955年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在当时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全面开展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和专业防治科研技术人员,在各有关部门和驻沪部队的密切配合支持下,持之以恒、顽强奋斗,经过长期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上海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进展。1985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了“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上海市已消灭血吸虫病。 1986年以后,本市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监测巩固工作由市爱卫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市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通过加强“综合治理、科学防治”,进行分类指导、严密监测,努力消除残余钉螺、防止外来传染源。至2001年,全市已持续27年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无阳性钉螺,持续23年无新感染病人和病牛,持续16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以各种有效的手段致力于向广大市民群众推广健康的生活理念,成为传播文明、倡导卫生的使者。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宣传与发动并重,结合开展各项卫生防病工作,动员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并指导城乡人民养成卫生而健康的生活习俗。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市更将健康教育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加强健康教育。 注重开展普及化宣传教育。除了印发《新编市民健康知识应知应会问答》、《外来人员健康教育读本》、《中小学健康知识应知应会问答》及《健康教育父母必读》等普及读物,还发放各类入户健康教育资料,以提高市民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知晓率。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达标标准》,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健康教育。目前,本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已拓展至100多个街道、镇。 注重抓好系列化宣传教育。1996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已达100%,且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设课程、形成系列。医院健康教育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健康促进医院实验基地在各级医院相继挂牌,大多数医院都设置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 注重形成特色化宣传教育。我市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媒介传播的宣传手段多、覆盖率大、教育面广、知识性和趣味性强、宣传效果好等。本市各大媒体都设置了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节目或专栏,使健康宣传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多样。本市健康教育还十分注意社会环境的宣传教育,以营造一个浓厚的宣传氛围。在本市主要道路两侧,居民小区、商场、建筑工地围栏等场所,都设置了美观大方、醒目的卫生宣传标牌。 此外,各级爱卫会还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及每年一次的“世界卫生日”、“世界无吸烟日”、“环境保护日”等,针对不同的健康宣传内容,广泛宣传,形成了一浪接一浪的宣传高潮。 上海爱国卫生运动更以城乡卫生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进了广大城乡地区的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拓展了爱国卫生的内涵,不断改善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卫生创建工作起步早,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项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根据全国爱卫会的统一部署,上海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卫生街道、卫生村镇、卫生小区和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并进一步开展“上海市卫生城区”创建。上海各个层面的卫生创建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卫生防病、市容卫生、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社区、单位卫生等的管理水平。在1990—1999年的4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上海先后荣获第4、第5、第3和第2名。至2002年,先后建成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系统7个,爱国卫生标兵单位72个;上海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和上海港分别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机场”、“国家卫生车站”和“国家卫生港”;全市已有243个街道、镇(场)建成上海市一、二级卫生街道、镇(场),占街道、镇(场)总数的75%;1187个村建成上海市卫生村,占村总数的42%;15个区由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卫生城区”;黄浦、静安两区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由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区”;目前市郊已有10个镇由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 面向新世纪上海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方向 党和政府倡导并大力推进了半个世纪的爱国卫生运动,溯本追源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新世纪的上海爱国卫生运动将继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人民对健康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上海爱国卫生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承载更为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新世纪的上海爱国卫生运动要积极开拓新局面、谋求新发展,逐步将工作重点从“除害灭病”提高到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的健康促进上来,努力把上海建设成拥有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市民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城市”。 我们将积极发挥本市爱国卫生工作在50年的实践中所奠定的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充分运用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有力体现爱国卫生运动的涵盖的广泛性、参与的群众性、实践的科学性、组织的系统性,进一步融组织、协调、教育、指导、检查、监督等诸功能于一体,在新世纪中肩负起健康促进的新使命。 我们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的观念,以推进“全民健康”为目标,积极参与并营造有益健康的生存环境,推进新时期本市爱国卫生工作的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坚持执行爱国卫生的“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方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的特点、优势和功能,依靠相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依法治市”,努力提高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 我们要着眼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潜能的发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不断强化健康教育,坚持“以德治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市民群众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持续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把健康教育逐步引入社区;在教育的同时要致力于促进知识、意识向行为的转化,普遍提高社会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水平。 我们要大力营造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包括法规政策环境、健康投资环境、社会参与环境、公共舆论环境、健康服务环境及良好生活环境,全方位地创造促进健康的外部推动条件和控制消除有碍健康因素的制约条件。 我们要继续通过“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和市级卫生街道、镇、村等各个层面的卫生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卫生防病、绿化建设、水域治理以及市郊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改水改厕工作的水准。要通过广泛开展各行业卫生自我管理和以专业队伍和群众相结合的除害消杀活动,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信息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和外省、市、地区可借助的各种资源,包括先进经验、成功做法、适用技术、适宜的合作项目以及可能的经费等,来促进上海自身的工作。 面向新世纪,上海爱国卫生运动任重道远,我们将肩负起“健康促进”的新使命,朝着“全民健康”的目标奋发努力,大步向前,为爱国卫生运动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3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