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指数 0
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 发送消息
网站首页
企业介绍
产品列表
商业信息
企业新闻
招聘信息
企业名片
客户留言
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
一比多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梁典-麻将机木边框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150件馆藏汉代木器“重生” 让历史“复活”
发布日期:2009-07-01

从2008年1月开始,甘肃省悄然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的馆藏木器修复工程。到2008年年底,省博物馆的150件汉代木器已修复完成,3月21日,这项修复工程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中期验收。

  150件复活了的汉代木器,再现了千年前的历史细节。

  全国独树一帜

  “谁也想不到,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损的汉代木器,内部早已是千疮百孔,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张建全说。张建全是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也是正在进行中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木器保护修复》项目组成员。3月21日,这项修复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中期验收。

来源:www.artxun.com 众多的汉代木器及其他文物一样都是汉朝将士戍守河西走廊的见证。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突袭匈奴,夺得河西之地,6年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立了河西四郡,修建了阳关、玉门关。同时,从关中、河东等地调遣了大量的戍卒、罪犯,充实河西走廊地区。到西汉末年,整个河西四郡迁来的人口达到28万,他们在漫长的长城沿线和匈奴对峙。众多的戍边将士和居民也将中原的各种生活用品带到了河西走廊。他们死后,大量的器物被随葬,既有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陶楼,也有反映将士居民生活的各种木制品。

  西北地区降雨稀少,土壤干燥,这些汉代的木雕作品很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在武威的磨嘴子、雷台、旱滩坡、清源镇、长城乡等地发掘出土了非常精美的汉代木器,其中有大型彩绘木轺车马、彩绘木六博俑、木马(牛、羊、鸡、鸭、狗)、木鸠杖、木牛车俑、木屏风、彩绘木连枝灯、木制坞堡、木斗帐、木版画等木器精品。通过这些木器,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到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坐的什么车等问题。

来源:www.artxun.com

  “这些问题就是历史的细节。仅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汉代木器就有数百件。”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副主任李晓青对我省汉代木器评价非常高。而据省内其他专家介绍,甘肃省的木器主要集中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如果算上河西各个县市博物馆的木器,估计在千件左右,其中有相当多的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汉代木器在全国独树一帜,不仅为我们展现了1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细节,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汉代绘画、雕塑艺术的见证。

  李晓青说:“武威汉代木雕一般都在器物的表面施加彩绘,用木质本色或者白红黑色为底,再用红黄绿黑白等颜色进行勾勒,色彩明快造型简洁,形象生动。”“这些汉代木雕大部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把原始的浪漫精神、神异美学和写实主义融为一体。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刻画对象,采用方块构图,使主体鲜明开朗,给人以明快乐观真实之感。用粗犷轮廊形象在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和气势之美,给人以古拙之感。”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说。

来源:www.artxun.com 美丽的错觉

  “吹口气,纤维就四处飞舞的木马,是这次修复中病害最为严重的一件。”张建全说。

  这些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木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灾难。200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表明,我省馆藏木器中77%存在中度病害。

  张建全说:“木器病害主要表现为糟朽、干裂、起翘、变形、残损、断裂、彩绘脱落等等。”

  造成木器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木材本身缺陷性,在埋藏环境及腐朽过程中,许多器物因糟朽变得残缺不全或支离破碎;其次,出土时或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使本来潮湿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受到更大的损坏,甚至有的器物稍一触及,即碎为数块或成粉末。

  “许多表面上看上去神采奕奕的木马、木牛,实际上已经到了支离破碎的程度,轻轻触摸都有可能散架。它们的完好无损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张建全说。

  为何会有这种错觉呢?

来源:www.artxun.com 原来,这些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木器,材质表面吸附墓室中的湿气且受水分张力承托,暂时维持着自身结构平衡,出土时器物常常因外观“完好无损”而容易给人以错觉。而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变化,木器的内部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

  张建全说:“出土后因考古现场抢救不及时或保护措施不当,尤其是外部环境骤变及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不稳定变化,器物形态和颜色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甚至表面失水、干裂而引起内部结构失衡,继而加剧了器物变形、残损。”另一方面,由于全省文博收藏单位的陈列展厅条件恶劣、库房保存环境差而造成的文物腐蚀损失,已对甘肃出土糟朽木器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07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甘肃省博物馆启动了该项目,12月20日修复项目正式开始,到2008年12月期维修全部结束。

  “这个维修项目是我省规模的一次馆藏木器修复,共分为两部分,部分省博物馆保存木器共计150件,武威和高台博物馆的木器是第二部分共计145件。”张建全介绍说。

来源:www.artxun.com “打针”治愈独角兽

  独角兽是“能触邪佞,性别曲直”的神兽,汉代都喜欢在墓中放入独角兽,作为镇墓神兽。此次修复的独角兽给我们再现了汉代的生活风俗。

  这件独角兽以深蓝色作底,上用白、黑二色绘出相同的弧条纹,头和身躯为刚健的长方形体。外形粗犷,展现了汉代人勇武豪爽性格。

  人们想不到,这件独角兽刚刚脱离“濒临死亡”的境地。“我们一看到这只汉代木独角兽时,感觉挺好的呀!整个完好无损,没有任何损伤,等到触摸后,才发现彩绘层和内部结构非常脆弱,轻轻一碰就开始掉渣了,真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项目组成员田小龙说。修复人员给这件独角兽进行了一场细致的手术。步是“望闻问切”,通过各种科学仪器分析检测,查找病灶,对木材的材质成分和病害机理进行研究,找出“病原体”后再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方案——这也是所有文物修复工作的步,然后对症救治。张建全说:“这件木独角兽彩绘层起翘比较厉害,我们借鉴了壁画彩绘层加固技术,用针管吸入加固材料,然后滴渗到木材里。先用针头插入木独角兽木材表面彩绘空隙中,将加固材料非常缓慢地推入,这样会把彩绘层粘结在木材表层,起到加固的作用。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而且一旦开始就不能停,必须处理完一块木头,才可以停下。仅仅这个木独角兽的修复,3个人总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那匹吹口气就掉渣的汉代木马也是这样修复的。

  田小龙说:“在修复中首先对病害文物做科学分析,然后仔细研究分析结果,制订保护修复方案。”此次修复的150件木器,都是如此,修复方案和补救方案缺一不可。对于每一件有病害的木器就如同经历一次全套的“外科手术”过程。“根据每件木器或同一件器物不同部位颜料损害状况不同,采用不同的修补方法,有的是滴渗对彩绘层进行加固,起翘部分则小心回贴,使其复位。彩绘层有裂隙的部位也可以采用同样方法处理。一般需重复滴渗5次左右,方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俄军说,修复中我们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再处理原则”、“不改变原状原则”、“可辨识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

  “彩绘”穿上了保护衣

  甘肃省出土的木质文物大多有彩绘,尤其是木俑、木马等。如何保护这些器物上的彩绘对项目组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的难题不是用什么手段保护,而是如何保护,怎样才能在不损伤文物的同时,实现保护的目的。

  有一块汉代的棺板画,从库房中取出来的时候,已经模糊不清,而且木质也早已糟朽不堪。由于出土木器长期处于墓葬中,在木器表面除附着一层土垢外,还附着一些细小颗粒的沙子,还有大量的可溶盐分,出土后随着保存环境的变化(湿度的变化),在表面结晶、析出。如果不及时清除,可能对木质文物形成潜在的危险。

  “我们对木材表面进行‘清洗’,如同医生对病人伤口进行清理。这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涉及到化学、物理、材料和环境等多种学科的复杂过程,而并非擦净表面的污垢就算了事。”田小龙说。

来源:www.artxun.com 按照修复步骤:先要对污垢采样分析,以便“对症下药”,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药剂。清洗过程大多使用机械性处理方式,对于无法清洗掉的污垢,则采用化学处理。

  项目组成员陈庚龄说:“在正式清洗前,先将药液涂在局部试验,效果理想才能大面积使用,以免发生‘保护性破坏’。”然而,这些程序却在那块棺板画前面遇到了问题,“按照程序我们先清理表面的灰尘,但在操作中却发现不能清理,细细的羊毛刷子一上去,彩绘就出现了剥落的迹象。”

  “怎么办呢?一时间修复工作陷入了僵局。经过几天的琢磨决定反其道而行,先进行初步加固。”张建全说。

  修复人员先用一种非常稀薄的保护液,喷洒在棺板画上,在没有干之前,进行清理,这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清理完,仅仅是步,下来就是对症施药,也就相对轻松了,把选配好的保护液涂在画面上就可以了。

  经过处理后的棺板画,换了一副面孔,曾经被黄土覆盖的木板,显露出了原形,人们依稀能看到画面上的男女人物,以及他们的衣服的样子。

来源:www.artxun.com   遇到新问题

  甘肃的绝大部分地方,气候干旱,然而这次修复中却遇到了新问题——霉菌。

  一件非常漂亮的汉代木俑,肉眼看上去非常漂亮,拿到放大镜下,人们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已经开始霉变了,如果处理不及时,一个个黑色的小斑点将彻底把它毁掉。

  霉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细菌,一旦保存环境适合,随着大量微生物和霉菌的蔓延、侵蚀,常会引起木质的高度腐蚀。木器防霉在南方已经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了,但在甘肃却很少出现,过去人们防霉主要是古籍字画。

  张建全说:”实际上,在修复中发现,南方的经验在我们这边用处不大,主要原因是空气的干湿度不一样,我们发现霉菌似乎适应了甘肃的气候,对南方来说,霉菌不能够存活的干燥环境,我们这边的霉菌依然在生长。这是个新问题,怎么办呢?经过多次筛选,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防霉材料——麝香草酚,这种防霉材料效果非常明显。实际上,文物修复不一定都是采用高科技手段,有些时候,需要的是细致和耐心。对脱落、断裂部件,我们采用汉代棺板木作为复原材料,对残损、破损部位实施修补、复原修复,尽可能恢复其原貌。”

来源:www.ar     韩鉴卿,修复项目组成员,已经有十年的修复文物经历,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待修复的文物中,有一匹三条腿的木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匹木马变成了三条腿呢?“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韩鉴卿说,“我想应该把它的腿复原,我们决定配一条腿,使这匹三条腿的马,能够重新站立。”修配上一条腿,就是按照另一条腿雕刻出来一条腿,这个活并不容易。因为这匹马和其他的不一样,其他马都是四蹄着地,而这匹马是三蹄着地,一腿弯曲,断掉部分恰好就是弯曲以下的,这就和维纳斯一样,失去胳膊后,则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它的蹄子的弯曲程度。”韩鉴卿一边修复其他的器物,一边琢磨木马小腿的形状。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木马关节下面有点残存的弯度,这下他明白了,木马的蹄子应该是向后弯曲。

  “我找了一块同时代的废弃木材,按照要雕刻的内容切下了一块,按照想好的木马前腿的形状,进行雕刻,大约花费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将木马的前腿雕好。”不仅修配了木马的腿,还给几辆汉代木车配上了车轮。在3月21日的中期验收会上,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他们的修复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俄军说:“在这次修复过程中采用适合我省保存环境的材料,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今后我省馆藏木器的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两汉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长期同中央政府对抗,马匹是不可缺少的,这匹木马正是当时社会上崇马风俗的再现。“已经修复的150件汉代木器,展现了汉代河西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强盛王朝的百姓生活。”有关人士说。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梁典-麻将机木边框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泰日镇梁典村518号   邮政编码:201405
联系人:徐贞鹏   电话:18917863333   手机:13391069366   传真:021-57580424
技术支持:一比多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5000175号
<%---站点编号 ----%> <%---页面编号 ----%> <%---页面参数1 ----%> <%---页面参数2----%> <%---页面参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