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店里精心整理婚礼花束的张莉。
4月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太白路上的金吉利婚礼机构见到了32岁的张莉。此时的她一袭紫衣,正热情接待着一对前来预定婚礼事宜的新人。如今成熟干练的她,很难让人与十多年前那个创业屡屡受挫的下岗女工联想在一起,仿佛曾经的失落与失败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升华。干过两个行业创业屡屡受挫
1997年,张莉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宁市化工实验厂成为一名女工。可好景不长,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工作不到一年她便下岗了。失业后张莉曾一度失落、茫然,感觉自己全身的热情和力气没处使。或许是出于女孩子的爱美之心,那时的她就有一个为别人送去美丽的愿望。
为圆这个梦,随后张莉只身去往青岛,报名参加了美发班的学习,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美发师。可学成归来后,由于当时一部分人对美容美发业存在偏见,在本地一家美发店实习时的经历,动摇了她想成为美发师的理想。张莉告诉记者,一次她在工作时遇上了一名原来的同事,她主动和同事攀谈却发现,对方对她的态度和以往有很大变化。同事离去时她上前相送,不料同事却抛下一句“你怎么干这呀!”随即离开。这件事后,张莉最终选择离开了曾经热爱的美发业转投服装业,也正是在这时她遇上了老公杨波。
在经营服装生意初期,张莉在杨波的帮助下生意也算红红火火。但一个偶然的变故又一次扰乱了张莉的创业计划。当时太东服装市场刚刚建成,很多有眼力的商户纷纷转战新建成的市场,而张莉由于资金等原因没有及时筹划后路。不久,曾经热闹一时的天马服装城逐渐冷落。张莉无奈只好从“天马”迁进了“太东”。但此时,太东服装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房价高,较好地段的门面也全部被人占满。最终,张莉只好在一个不起眼的店面里继续维持服装店,但生意已远远不如以往。2002年,经历了结婚生女的张莉放弃了自己从事两年的服装生意。从事婚礼摄像发现婚庆商机
据了解,在杨波从事一段时间的婚庆摄像后,两人交流中逐渐发现,当时济宁本地还没有专门承接策划婚庆礼仪、提供婚礼花车、录像等婚庆项目的专业机构,不少新人都是通过影楼和花店寻找能够承接婚庆礼仪的团队,非常不方便。也正是盯准了这一商机,2002年底,张莉小两口四处筹集了3万元资金,开办的“吉利喜铺”开门营业了。
开业初期,虽然店里仅有婚庆典礼最基础的彩门、喜字、礼炮等设施,但由于当时从事婚庆礼仪行业的人少,而在生育女儿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莉一家三口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那时,张莉在家带孩子没有任何收入,仅
靠老公在一位开影楼的亲戚处做摄像师维持生计。提起开办婚庆公司的经历,张莉说,要不是老公从事婚庆摄像,根本就不可能有现在的"金吉利婚礼机构"。
市场又缺乏这个行业的服务,因此他们也小赚了一笔,不久他们就把当初筹集开店的欠款还清了。2004年底,正当他们经营的“吉利喜铺”名声在外时,张莉发现,越来越多的婚庆礼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多了起来,给他们的小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时张莉意识到,再按照老样子经营,肯定要被淘汰的,于是她又一次陷入了短暂的困境。面对行业竞争成功转型升级
随着新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张莉逐渐感觉到当时济宁婚庆行业一套老的主持模式、婚庆道具已逐渐落伍,跟不上潮流。尤其是在为一些在外地大城市工作的新人策划婚礼时,客户的一些个性要求时常困惑着两人。
2005年初,张莉应一对新人要求,策划了济宁首场室内婚礼。婚礼不仅引入了同心烛、纱幔等西式婚礼道具,还成功将中西式婚礼相结合,由以往中式户外婚礼的喜庆热闹转变为室内婚礼的高雅浪漫。一时间受到了广大新人的认可。虽然婚礼模式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但张莉同时也在这场婚礼上感到,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婚礼,首先要做到个性化。为了把济宁婚庆市场再提升一个高度,她萌生了外出学习的计划。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06年后,她相继考取了婚礼主持人证书、婚礼经理人证书,并在2008年成立的济宁市婚庆行业协会中担任副会长一职。不断引入的经营理念使张莉逐渐发现“吉利喜铺”已不能包含所有的经营项目,随即将店名更改为“金吉利婚礼机构”,并推出婚礼双主持的模式。
采访中,张莉告诉记者,一场完美的婚庆仪式,不仅要有前期好的策划,后期更要有一个好的执行团队。但目前济宁婚庆行业人才紧缺,因此,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婚庆行业人才的培养,准备举办婚庆主持人、策划师、场景布置等专业的培训班。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使更多有意向从事婚庆礼仪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