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市政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主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5000吨以上。
“这其中,真正算得上垃圾的大约只有3/4。”溪镇金龙路垃圾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10月11日,记者走访了主城区多家垃圾站,多位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垃圾里的浪费越来越明显。
松树桥垃圾站的老职工陈永新说,以前的生活垃圾,主要以食物残渣、破旧衣物、包装盒为主;现在的生活垃圾,内容丰富多了,没有破损的衣服、精美的玩具、旧电器、旧家具……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没有开封的包裹。”
是谁把这些有用的物品变成了垃圾?
A 与其麻烦地找人上门回收,不如直接丢进垃圾桶
废旧物品处理起来真难
为了处理家里的旧家具和旧电器,家住渝中区大溪沟的刘春力很费了点事。
因家里搞二次装修,他打算把使用了几年的旧家具和旧电器换了。最初,他计划卖废品,“至少能够收回点成本吧”。但走了3条街,询问了5家废品回收店铺后,他失望而归。“这些回收店,有的只收金属,有的只收纸制品,收家具只收实木,而且太大件的还不要。”刘春力郁闷地说。
无奈,从大溪沟到学田湾,走了两公里路,刘春力才找到一个愿意上门看看的拾荒者刘师傅。
“这沙发是布艺的,不收;双人床太大了,不要。”东挑西选之后,刘师傅只看中了一张实木桌子,“这个可以,60块”。
至于电器,电视机、空调和洗衣机三样加起来,刘师傅出价100块。剩下的家具和电器,刘春力不得不花70元钱雇了几个“棒棒”,抬到了附近的垃圾站。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与刘春力有着同样经历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尽管目前我市有500多家废品回收企业和上千个回收网点,但受利润的影响,多数废品回收店铺和个人只对容易出手、利润空间较大的物品有兴趣,旧衣物、大型旧家具等则少人问津,只能丢弃。
同时,由于回收行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价格评估标准,多数废旧物品回收均由收购人员随意估价,导致价格过低,不少市民在处理家里的废旧物品时,与其麻烦地找人上门回收,不如直接丢进垃圾堆。
南岸区某市民家中,用废弃挂历制作的小盒子内装满了废弃的打火机与电池,既节约了资源,也收纳了废弃物。特约摄影 谢智强
B 衣服标签都没撕就扔了,蔬菜和肉放久了直接倒掉
都是“一时冲动”惹的祸
“简直不敢相信,我一年网购竟然花了8万多元!”
目前,家住江北东方家园的高洁,盘点了一下自己的淘宝账单后,吓了一跳。衣服类2.3万元、化妆品类2.1万元、生活日用品2万元、类1.8万元。
回顾网购经历,高洁有些后悔,“买的时候‘一时冲动’,很多东西都没用过,不少衣服连标签都没撕。前几天,还整理了一堆衣服和过期化妆品直接当垃圾扔了。”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网购规模为4980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据已暴增至1.32万亿元。数据暴增的背后,不乏高洁这种冲动消费者。他们直接导致了大量“有用垃圾”的产生。
与网购的盲目性类似,不少家庭中的看似“细水长流”的食物浪费也十分惊人。
家住沙坪坝华宇广场的王博,每个周末都会去超市买一大堆食物。“信誓旦旦要自己做饭,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家里根本吃不上两顿。”
王博说,每个月月底清理冰箱时,都会发现很多发芽的土豆、长霉的白菜,只能扔掉;有些肉类虽然没有变质,但由于放的时间太久,自己也会选择丢进垃圾桶,“仔细算算,每周浪费五六十块钱的话,一年下来也差不多浪费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一般独居的年轻夫妇的家庭浪费最为严重,其中一对小夫妻一周共扔掉了近10斤水果和蔬菜,家里还有8个已发霉的馒头和五六盒过期零食。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13亿人口,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折合人民币价值2000亿元,浪费数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