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中国宋代就有“家家机杼声,日出万匹绸”赞誉的浙江桐乡,代表了中国悠久而辉煌的织造业传统。这一传统延续到二十年前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象:以家庭式手工编织为主的羊毛衫生产厂家在桐乡濮院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桐乡市濮院这个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已然成为中国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场。
桐乡位于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古往今来,这一带商贾发达。作为桐乡改革开放窗口的濮院镇,交通便利,三二0国道横贯镇区,京杭运河穿越镇北。可以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编织传统共同造就了此间的羊毛衫厂大产业。
同所有产业和市场在初创阶段遇到的问题一样,十年前的濮院镇也不过是个乱糟糟的羊毛衫集贸市场:公路旁、街道上、旅社前、饭店门口、居民家中,羊毛衫铺天盖地,整个濮院沉浸在喧闹的交易声浪里。到一九八八年,虽说已有了三百多家羊毛衫厂,但濮院作为市场的集聚功能依旧十分微弱。
面对一种区域产业内在扩张的需要,桐乡市政府意识到兴建规范的羊毛衫市场势在必行。不止于此,他们还坚信,产业的发展并不只是兴建有形的市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要求,以市场机制来兴市建场。一九九一年,濮院在扩建羊毛衫市场的同时引入了股份制,由桐乡市工商局和永越村合股兴建,设立市场管委会,由工商局统一管理,对经营者实行每年核定基数的包税制,税收、房租、管理费等一次性缴清,以鼓励经营户进场扩大购销。
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羊毛衫经营户都把目光移向了市场。店多市隆,进场者越来越多,如今,桐乡羊毛衫厂以上千种款式的中羊毛衫吸引着近二十个省市的批发客户,并成为杭州、上海等邻近地区零售顾客的购物热点。整个市场去年成交额达一百多亿元人民币,占桐乡市工业销售的三分之一多。
中共桐乡市市委书记龚吟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桐乡的羊毛衫产业是从“路边摊”自发形成的,政府没有进行过多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灵活机制,托起了日益红火的羊毛衫市场,而日益红火的市场也同时引导着羊毛衫产业不断地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二者相辅相成。他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杭州到南京之间曾有过十四家大小羊毛衫市场,现在就剩下濮院这一家羊毛衫市场。这实际上是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一起真正走向市场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浙江省区域经济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说:“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引导它向纵深发展,即走化、化之路。”
专家的见解在这里也已付诸行动。为提高羊毛衫的科技含量,桐乡市成立了羊毛衫行业协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往来,引进“科技智囊团”,借“外脑”指导生产。引导企业全面实施战略,把质量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今天中国的很多羊毛衫厂发现,相同一件羊毛衫在外面会受冷遇,可一旦拿到桐乡市场上就会供不应求。这一切已无可争辩地表明——桐乡羊毛衫市场正有力凸现出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