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接受了四年设计教育,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准设计师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仍然需要经历多年的历练。在这个阶段,企业将从学校手中接过人才培养的接力棒,承担起培养中国设计行业未来的责任。
与学校规范系统的教育体系相比,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见仁见智”,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培养方式以及投入上也不尽相同。大企业资源丰富,能够比较系统的对设计师进行培养,小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在培养设计师的模式上个性化色彩更浓厚。但是人才培养从个性化到系统化是每一家希望从小到大的企业的必经之路,注定无法回避。既然无法回避,那么越早准备就越占优势,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乃至企业发展上也就越能于竞争对手。
7月25日已经举办的“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http://2009.vudn.com)”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创意设计及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将就“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如何成长”等话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来自朗涛、IDEO、摩托罗拉、标致雪铁龙、百度等国内外的企业也系统地介绍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构建有效的院校、企业及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中国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学校接受了四年设计教育,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准设计师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仍然需要经历多年的历练。在这个阶段,企业将从学校手中接过人才培养的接力棒,承担起培养中国设计行业未来的责任。
与学校规范系统的教育体系相比,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见仁见智”,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培养方式以及投入上也不尽相同。大企业资源丰富,能够比较系统的对设计师进行培养,小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在培养设计师的模式上个性化色彩更浓厚。但是人才培养从个性化到系统化是每一家希望从小到大的企业的必经之路,注定无法回避。既然无法回避,那么越早准备就越占优势,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乃至企业发展上也就越能于竞争对手。
7月25日将举办的“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http://2009.vudn.com)”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创意设计及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将就“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如何成长”等话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来自朗涛、IDEO、摩托罗拉、标致雪铁龙、百度等国内外的企业也将系统介绍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构建有效的院校、企业及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中国设计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