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8月,在莘庄工业园区内的一块土地上,将崛起国内首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样板楼。作为本年度市科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昨天,该工程正式启动。令人称奇的是,这栋2000平方米的办公样板楼,耗能仅为传统房屋的1/4;70%建材使用可再生、可循环的3R材料;借助自然通风系统,每小时换气多达20次;每年屋内利用空调
控温的时间将比原来减少2到3个月;房间无论朝南朝北,一年四季都将充满阳光。
最让总设计师张鸿儒得意的是,房屋的这些独特“性格”并非一串机械不变的硬指标。在“智能大脑”的统一指挥和多个探头的感应和反馈下,房屋的通风、采光、空调等各个系统,将根据天气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真实感受自动调节,限度地利用自然,活脱一幢会动脑筋的“聪明屋”。
这一切究竟是建筑专家们的“纸上谈兵”,还是未来生活的真实图景?在昨天的工地现场,项目负责人、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汪维,借助一张仿真效果图,向记者解读了这幢生态建筑办公样板楼的五大特点:
——天然采光。从外型上看,生态办公楼的结构有些一反常态:长方形如火柴盒,中间一条走廊,南北两排办公室,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中庭从一楼直达三楼,庭内绿树葱茏。为了让南北两楼共享阳光,整座大楼南低北高,中庭屋顶上盖着块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冬天,灿烂的阳光从天窗射入,照耀着北面办公室,身在其中的办公族感受到的不仅是暖意,还有拥抱阳光的快乐。更神奇的是,通过玻璃天窗开启角度的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
——自然通风。大老远,你就能看见北楼屋顶竖起的黑“烟囱”。这可不是工厂中浓烟滚滚的污染源,而是“为有源头清风来”的换气口。原来,生态办公楼在地下2米左右深处,间隔埋设着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这头,热空气“飘飘然”直往上蹿,从屋顶通风口散逸而出,并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那头,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管道外湿冷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会给风不断降温,再经过滤处理,进入办公楼的永远是清新空气。
——超低能耗。听说生态楼能节能75%,大家心里有些犯疑,汪院长的解读让大家心服口服:
首先是墙面。在加厚的内外墙之间是一道5至8厘米厚的空气层,里面装有保温防水的反光材料,光是这样一层复合墙体就可节能25%。
其次是屋顶。炎炎夏季,生态楼将戴双层帽: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将利用太阳能为大楼供冷;第二层是敷在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它犹如一顶保温帽,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入侵,使室内自然温度降低2.3℃。而每降低1℃,空调将减少能耗10%。
再次是窗户。生态楼将采用低辐射玻璃,可有效阻断红外光。经过特殊处理后,窗玻璃还能顺从人意,把阳光折射到室内需要的角度。此外,窗外还将悬挂自动遮阳的电子百叶窗,不仅开合随意,其遮板上的细孔能让微风和光线畅通无阻。
——健康空调。空调常被喻作大楼之肺,可传统空调,尤其是中央空调却往往是大楼藏污纳垢之处。比如,传统空调靠的是冷凝水除湿,这使得空调内部总是潮乎乎的,一到黄梅天,其中霉菌四溢。此番生态楼将彻底摈弃这种老式除湿法,还大楼一个健康的“肺”。除此之外,健康空调还能利用大楼散热循环制冷,降低能耗20%。而新型制冷剂的加入,更不会破坏人类共有的臭氧层。
——绿色建材。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27.6%,建材生产能耗已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而建筑垃圾中有大量再生骨料尚未加以利用。生态楼将大批使用3R材料,限度地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所谓3R,是指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和可循环(Recycle)。此次作为大楼黏合剂的混凝土,将在3R上作足文章。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都将成为水泥的完美“替身”,而大量旧木地板的回用,更将为房屋增添几分自然之感。
在此基础上,明年9月,本市还将在生态办公样板楼的对面,设计、建设600平方米的生态建筑住宅示范房;未来5年内,推广适用技术50万平方米,并为2010年世博园建设提供生态建筑技术支撑。
明年8月,这栋国内首幢生态建筑楼就将出现在莘庄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