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1日)下了一夜的大雪,玉树一片白茫茫。顾不得自己的寒冷迈出帐篷,踏着十几厘米的积雪,我很担心"小希望"是否会着凉、是否会挨冻。
"小希望"住在营地200多米的灾民安置点,是地震第二天出生的。当我们医疗队发现"小希望"时,他努力的试图睁开双眼,想看看周围的世界,可厚厚的一层脓性分泌物把双眼盖得严严实实的,气息微弱。打开那破旧的包被,只见"小希望"的肚脐粘着一层布满血迹的小布,小屁股满是胎便。
帐篷里,只有两件开了花的又旧又脏的棉被发出浓浓的、刺鼻的、难闻的气味。没有婴儿物品和食品,没有水,谭总护士长忍不住落泪了。妇产科张主任为产妇检查身体,儿科蒲主任与小茹、谭总用带来的卷纸和婴儿湿巾纸,将"小希望"的小屁股清洗干净,用碘伏消毒肚脐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好,并给他穿上了婴儿纸尿裤。最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用棉签清除掉眼部脓性分泌物,并滴上眼药水,终于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希望"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偶尔会睁开眼睛望我们一眼,似乎要告诉我们"我现在感觉舒服多了!""小希望"安详的躺在妈妈怀里吃奶,惬意极了。
"小希望"的爸爸、奶奶等一些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家里就只剩9岁的哥哥、妈妈和地震中受伤的爷爷。由于担心"小希望"的妈妈承受不了打击,大家都瞒着她,但她在"小希望"出生后第3天终于还是知道了真相。望着嗷嗷待哺的"小希望",她对我们重重的点着头,虽然语言不通,可看到她坚毅的目光,我读懂了一个母亲的承诺。
我们医疗队给这个地震后出生的新生儿取名为"小希望"。因为他是灾区的希望,是藏族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
"小希望"的妈妈产后身体非常虚弱,营养极其缺乏还承受着丧亲之痛,很可能产后不能分泌足够的乳汁哺育"小希望"成长。这种情况下,刘希华院长发动医疗队成员捐款资助"小希望"一家,刘院长亲自将一万元捐款交到了"小希望"妈妈手中,并告诉她医院决定资助"小希望"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接下来几天里,张主任、蒲主任和护理组的姐妹们每天都要看望"小希望"和他的妈妈,给他清理眼部分泌物、滴眼药水、消毒肚脐、擦洗小屁股。虽然我们也没有多少口粮,但还是给"小希望"的妈妈送去了给她做的有营养的饭菜。在大家的关爱和照料下,"小希望"眼部分泌物已经很少了,全身干干净净的,也很会吃奶了。小脸蛋也变得丰满了些,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样子可爱极了。
"小希望"是不幸的,因为他生不逢时,地震中失去了爸爸和奶奶等至亲,地震让他无家可归,一无所有。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关爱。"小希望"的身影也在4月21日电视节目中播出。医疗队的爸爸们也同样每天看望"小希望",着绿军装的"爸爸"们同样也给予"小希望"如山的父爱。
小家不在我们还有大家,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亲临玉树,华夏子孙无不惦念玉树同胞,我们医疗队就是带着人民的重托来到这里,我们每个队员都要尽努力帮助受灾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