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 单相电机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上,机器人的展览让许多观众赞不绝口,并且有一部分机器人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请关注——机器人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机器人的展示无疑是观众的一大看点。
每年的科博会,机器人的展厅里总是人头攒动,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器人,总能引来众多人驻足。你瞧这款烹饪机器人,只需将洗好的菜装入标准盒,然后输入想要炒的菜名,如“鱼香肉丝”,几分钟的工夫,一盘口味地道的菜就呈现在你面前了。机器人能炒所有菜系的名菜,还能实现远程遥控,即使你在办公室,也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启动家中的烹饪机器人。
机器人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但它何时能现身普通家庭,为千万大众服务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不久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人员就表示,他们研制的用于辅助老年人生活的陪护机器人,要争取在两三年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陪护机器人两三年后量产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里,一部身着银白色外衣的机器人正在活动自如地“练习”识别茶杯和药瓶,时而还会“唱”上一两首歌。这部机器人身高1.6米,圆乎乎的脑袋憨态可掬,走起路来平稳顺畅,一双机械臂可以灵活地完成很多动作。据称,这种陪护机器人将要在两三年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1%。然而,在我国,老人的养老护理成为棘手的问题。民政部表示,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因此,早在2006年,一项名为“助老助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就已被列入863重点项目,并于2007年启动。“课题组正在为2009年底攻克我国陪护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而努力,”主持上述项目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李瑞峰说。
制造机器人标准化是“瓶颈”
对人类来说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对于机器人来说,任何动作的执行都是极其复杂的。据了解,我国研发的陪护机器人多具有服务、安全监护、人机交互以及多媒体四大功能。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云峰介绍说,机器人实现复杂的动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事先编写程序,二是控制传感技术。其中控制传感技术是关键,包括了手势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手势识别主要是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但是存在标准化问题。
据了解,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采用的语音识别技术,目前可利用语音实现机器人简单的前进和后退功能,辨识率能达到80%—90%。针对我国各地方言不同的特点,语音识别开发出“特定人识别”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通过采样分析录入的语音数据从而实现识别。
“目前世界各国的陪护机器人研究都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没有实现产业化,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处在同一水平。”李瑞峰认为,这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
据高云峰介绍,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差距主要是在基础产业方面。“因为制造机器人我们不可能所有的部件都自己制造,一些基础设备比如电机跟国外比就很有差距”,高云峰说。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领域,比如微电子、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机械、生物技术等,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多种产业链条的支持。
此外,机器人产业的标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服务型机器人的相关生产标准。“在工业机器人制造方面,有相关的安全标准,但是服务型机器人国内还没有。”高云峰解释道。
进入家庭至少需要5年
尽管与人工服务相比较,智能陪护机器人没有办法完全替代人工。但是,在将来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社会,智能陪护机器人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日本目前老龄化问题明显,因此他们很关注机器人方面的发展。”高云峰表示,“现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外形设计和功能,要使其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智能机器人还可以集成更多实用的功能,与小区安全、医疗网络建立交互平台,同时在医疗领域和危险环境处理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种服务型机器人预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进入普通家庭。”高云峰认为,“这需要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建构,包括制定出行业标准、调动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商的积极性等。我们希望能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制定出总体的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了解,机器人整机成本至少需要20万元,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此外,陪护机器人活动起来需要较大空间,因此目前主要用于科技馆、博物馆等。但在我国,陪护机器人研发成功后,将针对部分器件的可靠性进行完善,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