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恩霆 摄
本报8月14日讯 市民邢攸梅家住花园小区,下岗失业后进入了洪家楼街道开办不久的“就业伙伴”服务中心。像邢女士一样,“就业伙伴”网罗了不少社区里下岗在家、失业后生活困难的人群,学做中国结和十字绣等手工艺,靠这赚取手工费。从今年5月底开办至今,“就业伙伴”服务中心已与4家企业签订加工订单,“居家就业”模式渐趋成熟。
洪家楼街道的“就业伙伴”就在花园小区南区,与街道办公楼仅一街之隔。在“就业伙伴”服务中心,社区邻里围坐在工作桌旁,各色编织用的线、绳在手中翻飞(如图)。邢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就业伙伴”一天的工作就是按图纸编中国结,教其他困难居民中国结的编织方法。
今年5月底“就业伙伴”成立,主要以加工为主、订单报销的方式,为身体有疾病、家庭困难等无法正常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居家就业的机会。洪家楼街道劳保中心李秋荣副主任告诉记者,“就业伙伴”通过订单来样制作,来料加工中国结、粘花、编织、十字绣、缝纫等手工制品,让困难人员在照顾家务、家人之余,足不出户取得一定的劳动收入。“有的居民家里有老人和病人要照顾,出去打工不现实,咱服务中心就在小区里,家里有事也方便来往。”
除了到服务中心上班做编织外,还能把材料拿回家照样品制作,只要做完到服务中心交货就行。居民裴洪英的丈夫生病、孩子上学,全家靠低保金生活。药费和学费都是裴洪英的愁事,“俺家那位离不开人照顾,没时间去外头打工。”裴女士对生活曾一度失去信心。“就业伙伴”的居家就业正适合她,“一天能编七八十个中国结,一个月能挣300多元,钱不多却能补贴点家用。”裴女士说。服务中心的墙壁和货架上,挂满了社区困难人员做的工艺品,各式中国结和十字绣都不愁销路,一张大的十字绣作品甚至能卖上千元,“ 有些是专门供出口的。”李秋荣副主任说。
据“就业伙伴”服务中心主任王录介绍,现在已有济南“金梦”中国结制作中心等4家企业与服务中心达成协议,签订了加工订单,并聘请指导老师培训专业技能。目前,洪家楼街道辖区内96人已经参加了技能培训,近40人参与到中国结和十字绣的制作中。同时,服务中心还提供场所免费为他们代卖产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链接>>
居家就业,就是社区困难人群足不出户或就近,在社区里的作坊式就业组织实现再就业,以弹性、非全日制、灵活为特征,家庭和临时就业两不误,通过固定订单完成计件生产、换取手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