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就要排泄。渣滓不去,清虚不来。家庭也是一样,有了开门七件事,就要产生垃圾。”因此,早在几十年前,文学家梁实秋就发现,“如何处理垃圾,是一个问题”。
这并非杞人忧天。今天,垃圾处理对现代城市来说确已非常棘手。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历年堆存的垃圾量已达70亿吨,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生活垃圾包围之中。而在四川,2003年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891.3万吨,并以5%-8%的速度每年递增。这给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仅为50%左右,许多城市的垃圾仍大多采取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还对地下水和地面水域造成污染,威胁城镇居民的健康,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
然而,也有数据表明,今日垃圾已不是昔日“废物”的代名词,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且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1996年,科学家曾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其中有机垃圾占60%~70%、塑料占8%~9%、玻璃占3%~5%、纸张占2%~3%。如何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这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近日,记者循着垃圾产生、转运、堆放、处理的环节,走进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堆放场和处理场等实地调查,力图针对垃圾围城的现实难题,探求“变废为宝”的破解之道。
垃圾转运
垃圾出城记
每天的生活垃圾,我们往往是将它收集在垃圾袋里,然后随手扔进小区垃圾收集点,至于这些垃圾最后都运到了哪里,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很少有人会去考虑。
垃圾去了哪儿?7月22日,记者一行目击了乐山市垃圾出城的全过程。
清扫
15点30分,乐山市嘉定南路。
江风穿过城市,瞬时就变成热烘烘的气流,看着温度计,水银已经定格在37OC。从中午12点开始,唐晓琴已经记不清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
作为乐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的保洁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街上的落叶,将市民丢弃的垃圾清理入桶。“垃圾桶附近往往是最脏的,有些市民就是不愿意多走那两步路,远远地便将垃圾袋丢过来。有的就堆放在垃圾桶旁边,有的袋子破了,垃圾散得到处都是。”
和记者攀谈,她仍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汗水打湿了她的头发,额头、鼻尖都排满了密密麻麻的水珠。尽管如此,她在衬衣外面,还套了件厚厚的黄色工作服。“虽然热,但不能不穿啊,我们要去行车道上扫垃圾,这衣服显眼,车子多远都能看到。”
收集
16点11分,慧园街菜市的垃圾桶。
骄阳无情地肆虐着,垃圾桶里的垃圾已经堆得老高,爬满了苍蝇。和往常一样,黄启彬又拉着板车,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用肩膀上的毛巾扇去苍蝇,然后用手伸进垃圾里面,熟练地找到内桶的两个扣环,然后使劲把内桶拽出来。这套程序并不轻松,铁桶和垃圾的重量让他必须每次都要先憋足气,再一下子把内桶提起来,慢了就泄了劲,提不到外桶的高度。“今天还算好的,都是些菜叶子。有时候里面放的是些砖头等建筑材料,再怎么用力,都抬不起来。只有等保洁员过来帮着扶一下,或者等好心的群众帮忙。还有下雨天,里面都是水,更重。这时候就要自己带个碗,把里面的污水舀出来。”
接下来的程序是黄启彬最不喜欢的。一只手举着桶口,另一只手抬着桶底,将垃圾全部倒在板车上的箩筐中。桶里的污水就顺着他的手臂流下来,染黑了他的衣服,带给他令人掩鼻的臭气。“最怕下雨,水流得一身都是,下班了,家里人都要躲得老远。”
入库
17点20分,彭山路垃圾库。
空气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臭气,垃圾库却是一番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附近运送垃圾的三轮车、板车不停地进进出出,一群像从水里捞出来的环卫工人借这机会歇歇脚,聊聊天。跟着负责人胡太平的脚步,记者踏着满地垃圾走进垃圾库的最深处。地上并排嵌入两个硕大的坑,都用铁皮包围着,靠里面的那个空空如也,胡太平指挥着垃圾车将垃圾全部倒进外面的铁箱,然后用铁锹将中间的垃圾均匀地赶到箱子的角落,再使劲拍紧。每倒入一车垃圾,他都会花上十来分钟进行整理。
胡太平告诉记者,按照处理程序,一早一晚最忙碌,每天都是固定这两个时间将垃圾送走。
转运
18点02分,彭山路垃圾库。
伴随着吱吱嘎嘎的响声,汤文军驾驶的大卡车如期而至。胡太平指挥着卡车倒入库里,用吊杆将卡车上的空铁箱放进里面那个坑,再把外面坑里装满垃圾的铁箱吊进卡车。记者提出想和汤文军一起送垃圾,他有些不好意思,“上面脏,又热,你看我,到处都打湿了。”
车子驶到慧园街菜市停了下来。两边菜贩占着道,来往车辆不得不轮流通过。汤文军也不按喇叭,将车熄了火就安静地等着。“这些小贩最恼火,再怎么都不让,你看,伞都支到路中间了。我们车又大,挂到就别想走了。有时间要耽误一个多小时。”
过了菜市,良好的路面让他话语渐渐多起来。“这是趟,每天都要跑七八个来回,垃圾多的时候,要忙到晚上11点哩。”
堆放
18点50分,乐山市垃圾堆放场。
转入上山的小路,渐渐感觉一股股令人窒息的臭气笼罩过来。垃圾场内庞大的垃圾山层层叠叠,前面的车子将垃圾随意倒在地上,后面的车子碾过,压平,又继续堆积。这个60亩的垃圾堆放场,视线所及都不堪入目:苍蝇密密麻麻地爬满每一处角落,腐烂的食物上成堆的蛆虫。而车子的到来,仍能让许多人欣喜雀跃。他们都是垃圾场的拾荒匠,每倒下一车垃圾,他们就会一哄而上,用铁钩刨着垃圾,再将能用的放进身后的背篼。垃圾山上,排列着这些人的帐篷,简单的人字形,堆满了蛇皮口袋。
从市区到垃圾场仅10多公里。按当地环卫部门的说法,现在只能做到垃圾的自然堆放,还谈不上处理。
垃圾收集
市场化仍在磨合期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与落后的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体制和不具备完整的城市垃圾处理政策支持体系有关。
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大部分费用要由政府买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垃圾产业的发展。如何从原有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让垃圾处理进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各地都有意尝试,但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化仍处于磨合期。
乐山:两次失败的尝试
“垃圾处理费一直收不齐”,乐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陈进很头疼,“乐山每天都要产生200多吨的垃圾,处理垃圾的费用,大部分只能靠政府买单。”
“每人3元的费用,应该说都拿得出,但是大家都不愿意给。乐山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垃圾处理费,到现在也只能收到四五成。”他一脸苦笑。
2003年,乐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开始尝试和水电费一起收垃圾处理费,结果以失败告终。“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实际操作很困难。”陈进告诉记者,“开始大家都同意,但是到收费时就变成两个表了,一个是水电收费表,一个是垃圾收费表。大家一看,都只交水电费不交垃圾费。”
“也是2003年,环卫局搞了一次招标,希望将市容管理推向市场,让社会各界参与经营城南干道等区域的垃圾清扫清运。结果所有参加投标的自然人和公司给出的价都大大超过局里给出的标底,有的还超出10倍以上。”环卫科科长赵恒英拿出一叠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投标书,告诉记者。
“是不是你们给的标底太低了?”记者问。“我们是按照平时局里处理垃圾所需要的费用,再加上15-20%的利润来制定标底的。”赵恒英表示,“最后我们还是敲定了一位最接近标底的自然人。但是两天后,他却没有来签合同,宁愿交纳1000块钱的违约金。”
为什么许多人想进入又不敢,甚至开出天价?赵恒英认为,城市卫生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难点。
成都:市场化热情很高
在成都,尝试街道小区垃圾清扫市场化
刚刚几个月,公司进入的热情很高,一家公司一口气承下锦江区7个区域的垃圾清扫,公司负责人任先生告诉记者,“这算是一个新业务,能不能赚钱还很难说。”锦江区市容环境管理局负责人刘松则表示,垃圾处理市场化后,政府部门不再直接负责垃圾的清扫工作,改为考核公司,管理和操作就此分开。希望市场化竞争能促使公司更好地完成任务,形成公司对政府负责,政府对市民负责,市民对环境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的模式。
已当了3年垃圾清运工的中江人老樊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我们刚刚和老板叫了板,他们刚一来就不准我们捡拾废旧品。这怎么行,那是我们的一笔重要收入,最后还是我们赢了。说是翻捡垃圾把环境搞脏了,现在我们已经很注意了。”
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5点,老樊和他的三轮垃圾转运车一直在春熙路辖区的小街上奔忙。他负责把各式各样的袋装垃圾拉到集中置放点,等市容局的垃圾车来拉走。
记者来到老樊所指的临时置放点,只见数十袋的垃圾堆了两三米高,臭味飘散出来让行人掩鼻。3名妇女坐在垃圾堆深处的角落里,将垃圾袋一一扯开,挑拣出塑料袋、塑料瓶等可回收利用的废品。“男人拉车,女人捡拾”,形成了他们的垃圾产业。
社区管好,还是老板管好?“难说。听说,以后还要裁员,现在已经很辛苦了,我看裁员也行不通。”
成都市容部门有关人士则告诉记者,在短期的垃圾处理市场化中,各区都起到了减少费用的效果,但长期运转的效果还需要时间考验,标准就是“市民的满意度”。
垃圾处理
堆放地期待改变
每天人均制造0.8-1.2公斤
每天,每个城市居民平均制造0.8-1.2公斤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积少成多,正在对城市形成合围之势。如何破解垃圾围城,成为城市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据省建设厅的一项统计数字,2003年,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891.3万吨,并以5%-8%的速度年年递增。到去年底,这些垃圾只有35%经过了无害化处理。而根据省环保局公布的结果,2004年,我省泸州、广元、乐山、达州和资阳等5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
大量简易堆放的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容易造成垮塌,自燃和爆炸等安全事故,而且对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威胁城市生态环境,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不容乐观。”成都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勃表示。
以前,我省的垃圾场多数是简易填埋。根据规划要求,到2010年,我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特大城市要达到90%以上,大城市要达到80%以上,小城市也要达到60%以上。严勃认为,“在经济水平还不太高的现实条件下,应该首先把无害化作为重点,多做基本功。”但从简易填埋到无害化处理,资金仍是一道迈不过的坎。
成都:政府投入打造景点
如果不是空气中淡淡的异味,会让人以为是在参观一个正在兴建的人工景点。7月21日,成都东面龙泉山的一个山沟里,在专门设立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运送垃圾的专用车辆几乎是连着线从成都市中区驶来,场面可谓壮观。“上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处置场张发闯副主任介绍说,每天有600车次把市中区产生的3000多吨垃圾运来。
据介绍,垃圾到了处置场,首先经过称重计量后进入工作平台;然后,经过推移、平整、碾压、药物消杀、素土(粘土)覆盖,就完成了日常的卫生填埋。目前有5个平台在工作,今年还将增加3个平台。据悉,这是成都一座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作为无害化处理工程,垃圾场还设有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和填埋场沼气排放系统。
张发闯介绍说,一期工程已经使用了12年,也就是说填下了成都市区12年来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过百米。一年后,有1000多万立方米的一期工程将实施终面覆盖,在全面绿化的基础上恢复自然生态,启动第二期工程。
据专家介绍,城市垃圾管理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实现基本环境卫生-控制垃圾二次污染-废旧物资回收与重复利用-源头控制污染及垃圾减量化,最终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一年前,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还只是消纳城市垃圾,停留在垃圾集中堆放的低层次状态,去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在缓解垃圾二次污染,改善处置场及周边环境,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卫生填埋。张发闯认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处理场需要政府下决心投入。成都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目前状况离垃圾管理科学化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综合利用上还需突破。
乐山:世行项目带来转机
“我们现在的垃圾处理只能说是自然堆放”。7月22日,乐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陈进向记者坦言。但令人欣喜的是,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世行项目已于2003年开工,总投资7000多万人民币,占地181亩,将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置生活垃圾,预计今年10月底竣工。建成后,老垃圾场将关闭,乐山的垃圾处置也将随之走出尴尬境地。
记者随后来到离乐山市中区10多公里外的垃圾堆放地,只见垃圾堆积如山,蚊蝇满天,空气令人窒息。现场,一排垃圾处理设施正在兴建,绿色的医疗垃圾处理塔已经矗立。
垃圾回收
资源化:脆弱的循环链
随着环卫行业从公益事业向服务产业转变,大型环卫设施建设由政府包办向“企业投资营运,政府购买服务”转变,不少企业投石问路。然而,这个新兴产业要发展,还有许多难题待解。从分类收集到加工利用,垃圾产业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工程,如何加强引导和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何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同时为吸引企业参与垃圾产业做好铺垫,都值得探索。
垃圾分类回收何时成习惯
成都三环路外,唐华一家租下两间铺面开起了废品收购店。在记者观察的两个小时里,不断有人将拣拾的纸箱、塑料品、饮料瓶、自行车零件和不知名的金属物品拿来交易。
“这些拾荒者是我的采购队伍,我又集中批发给那些进行回收利用的企业。”几分钱几毛钱的交易看上去很少,但才开张一个多月,唐先生已在谋划扩大场地了。
垃圾分类回收是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基础,据了解,像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用法律来约束人们必须分类放置垃圾。我省如何提高市民认识,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同时为吸引企业参与垃圾产业做好铺垫,值得探索。另外,垃圾分类还是一个整体工程,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立也不可或缺。
崇州:垃圾堆肥投石问路
上午10点钟,崇州垃圾处理厂高大的烟囱在细雨中冒着浓浓的白烟。利用生活垃圾制造堆肥,采用焚烧方式让垃圾减量,作为省内家BOT垃圾处理厂,一直运转正常,工厂负责人对记者说。
记者观察到,不时有垃圾车将垃圾运进工厂,同时也有车辆将产品运出。经过跟随了解,该厂垃圾“焚烧”后的剩余物和分拣出的渣土成了建筑用材,用于道路和修建房屋等的垫底材料。据了解,该厂每天能产生10吨以上的炉渣,20吨左右的堆肥。
堆肥销路如何?该厂张厂长表示,有销路。但未透露相关数字。而一位崇州人告诉记者,所谓堆肥花10块钱就能买一卡车。记者多方了解的结果是,垃圾堆肥还没有得到农户的充分信任。
垃圾处理能不能赚钱?张厂长表示还很难:“一方面垃圾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垃圾从居民家中来到垃圾厂已经过了千军万马的分拣”。据崇州市环卫局人士介绍,因为经济水平不高,当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物不多”,加上清运过程中,被拾荒者多次翻拣,因此垃圾处理厂要从中获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
还需要等待
“堆肥法没有市场,除了群众意识上对‘垃圾’的抵触外,现在堆肥肥效不高也是阻力所在。至于垃圾发电厂,全川可能只有成都的垃圾量能够通过焚烧发出足够上网的电力。”省建设厅城建处李先生认为。
上世纪末,广汉市曾修建了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生产的复合肥达到国家标准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但记者了解到,一年后该厂就因为经营困难而关闭,该市的垃圾处理又重新采取填埋方式。
“垃圾综合利用项目都需要大投资,以目前四川的经济水平,垃圾处理还是应该以卫生填埋为主,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且这个时间越短越好。”李先生认为。四川虽多丘陵,有大量的不可利用土地,可以作为填埋场地,但此种方式不应是发展方向,应尽快让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产业
发电不只环境效益
“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的再生利用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解读:垃圾是一种废弃物,也是可以再生利用的新资源。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使用特殊设备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其产生的能量发电,可以收到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垃圾焚烧发电在国内大城市中兴起不久,7年前成都就打算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如今终于有了眉目:今年5月,上海环境投资公司以BOT方式,接下成都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经营权。项目预计今年10月动工,建设工期为24个月,也就是说两年后,成都将改写垃圾处置只有投入而无产出的历史,实现变废为宝。
“让垃圾减量是用焚烧方式处理垃圾的好处”,成都威斯特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刚注册成立的威斯特公司是上海环境投资公司的成都子公司。“成都现在采取的垃圾卫生填埋方式,必将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而成都平原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无休止地填埋。”
垃圾发电从技术上说已经成熟,威斯特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在上海浦西管理着一家垃圾发电厂,同时正在其它地方建设两家,这也是敢到成都来投资的底气所在。
据业内人士介绍,日产垃圾量达600吨就可以建垃圾发电厂,目前成都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近4000吨,座垃圾发电厂规划设计日焚烧垃圾1200吨,因此,成都垃圾发电机会还多。
有专家认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不到位、补贴费标准不明确”是我国目前垃圾发电的难题,若抛开这些现实难题不说,单说垃圾焚烧发电的未来前景,应是值得期待的。建垃圾发电厂比建普通电厂投资要低,投资垃圾发电利润虽不高,但回报可持续且稳定等等,都是投资者愿意涉足的重要原因。有关专家介绍说,投资者一旦与市政部门达成建设协议及服务合同,则意味着市政部门将按核定的垃圾处理量支付垃圾处理费,同时按合约电价收购电厂所生产的电力,电厂产品(电、热)将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服务期限一般为25年左右,这意味着它的稳定收益期将长达25年。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现在垃圾分类尚不完善,垃圾可燃性比较低,不稳定,有可能造成垃圾发电成本上升。本报记者黄里黄浩实习生邱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