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zCT1Q但为何非得是圆冰呢?此灵感来自于天然河床的圆形石头——大自然用千百年的光阴,以流水打磨出球状,让这些石头的摩擦力变得最小。日本艺术美学的精髓从来都是以自然为核心本真,人类的创造必须要能真切地映射出自然之精气与神韵。为什么要圆冰这里有个酒吧调酒概念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很久以前我曾一直误解酒保给我的鸡尾酒里放满冰块,只是为了多占地方,倒酒时可以缺斤少两。后来才悟出真理,冰块越是量多个大,融化越是缓慢,特制的大冰球与常规的小冰块,虽只是大小不同,却能产生天壤之别。表面凹凸有致的手凿冰球小冰块接触总面积更大,降低温度的同时,冰块也融成了水,稀释了威士忌的风味。而大体积冰块充分占据杯中空间,整个周边环境都可均匀地冷却下来,溶解速度却变慢,大大拉长了有效冰镇时间。因此放足大冰块的体量,比如圆冰,既可在客人饮用时间里起到冰镇作用,又避免了过量水融稀释而影响味道。此外,这还能强化视觉感受,激发威士忌香氛绽放。同时减弱酒精原生的刺激感,最大程度维护了一款鸡尾酒原本该有的口感并提升品饮体验。所谓长,到底有多长呢? 差不多若是凉爽春夜,预冰过的杯中倒入冰镇的酒水,圆冰最长可持续两小时,连着用上三轮
![](http://file.btoe.cn//image/uploadImage/wjtClient/2022022818180210097129/20220418/6c063f4c-1409-42ad-892b-04a94e4a8d19.jpg)
“红豆,大红豆,芋头……”《锉冰进行曲》,这首发表于上个世纪的歌儿,现在听起来还是很欢乐,尤其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光听一下就有一丝清凉的感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炎炎夏日,喝水解决不了的事儿,你可以来点冰啊。别以为只有现代人吃冰说到这用冰、吃冰的历史,那可是很悠久的。最早的用冰多是用来解暑降温,保证食物新鲜。描写夏朝文化和历法的《夏小正》中也有关于用冰祭祀、食宴的记录。到了周朝,用冰就更讲究了,出现了专门用来装冰的青铜容器—“冰鉴(hàn)”,将冰置于其中,既可以保存食物,又可以降低周围的空气温度。应该算是最早的冰箱了吧。至于冰的来源,一般是冬季之时从江河湖泊中取出,凿成冰块放到有着厚墙的冰窖中,用泥封门,直到夏天取出使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吃冰了,贵族们会把吃食拌上冰、薄荷等清凉之物,再放到冰上,稍加融化之后再吃,冰凉解暑,也是最早的冰镇美味了。宋朝可能是最会吃冰的朝代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每到夏天都会吃冰。之前咱也说过,宋朝的夜宵和小吃文化盛行,冷饮也不再话下,每到夏天会有专门卖冷饮的摊位,木制的“冰鉴”上面挂着“香饮子”的小旗子招揽生意,《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类似的情景。
![](http://file.btoe.cn//image/uploadImage/wjtClient/2022022818180210097129/20220418/2526138c-0b8f-4df9-b0ee-c3336c361361.JPG)
当身处 35 ℃ 的烈日街头,面对毒辣辣的太阳而无力招架的时候,大口大口地享用一杯带冰的饮料,那种消暑解渴的的清凉体验,是什么也无法比拟的酣畅淋漓。但事情并不如你想象中简单,倘若你没有在十分钟内享受完这份清凉,冰块融化,眼前的这一杯兑水饮料,马上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饮料的价格不高,即使丢弃也不会觉得心疼。但如果你是一位爱酒之人,肯定不希望手中那杯上等的好酒,被这些融化速度极快的冰块影响了口感。为了让心爱的好酒在加入冰块后,也能长时间地保持口感。一位调酒师绞尽脑汁地尝试,希望制作出寿命极长的冰块,绝不浪费自家的好酒。他认为,想要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必须减少它的接触面,以及剔除冰块中多余的杂质,例如气泡。正是因为这些大量的气泡,使冰块与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快速融化。同时,冰块内部发白,看起来充满了杂质,如下图左侧。就这样,他研制出了「极点制冰盘」。它可以将冰块制成球形,同时使用特殊的技术剔除冰球的杂质,并使它的接触面达到最小,融化的速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令人惊喜的是,剔除杂质后的冰球,除了具备实用性以外,外形也晶莹剔透,十分让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