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apm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TNTERNALINFORMATION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将房屋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框剪结构按上述70%剪力墙机构按上述50%采用因为变形缝处是防水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时,止水带将此处的混凝土分为二部分,如混凝土断面厚度过小,施工时不易振捣密实,会对变形缝处的混凝土抵抗地下水渗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影响变形缝部位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局部强度,因此在变形缝两侧各350mm范围内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得小于300mm。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等高变形缝的高出屋面变形缝或双天沟变形缝,防水层均应做到高出屋面矮墙或天沟侧壁的顶面,然后在上部用合成高分子卷材覆盖,卷材中间下凹到变形缝内20至30mm,在凹槽内垫聚乙泡沫条,两边与屋面上翻的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少于100mm,然后再在顶部铺一层合成高分子卷材,两边应覆盖住前一层合成高分子卷材的搭接缝;上部再用细石混凝土或不锈钢盖板盖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