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关包装苹果的纸箱夹杂水泥以增加重量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相关部门也开始全面清查。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个消息倒不至于引起恐慌,因为问题只限于包装,并不涉及苹果质量。如报道所言,给包装箱增重,已经成了苹果贩卖的行规——“大家都这么干”。行规沦落至此,不禁令人担忧。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看,“水泥纸箱”问题主要出在批发环节。商家这样做,一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在苹果价格高企的时候,廉价的水泥卖出苹果的价格,又不会因此受到处罚,何乐而不为呢?二是转嫁成本压力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成本、批发、零售价是顺次递增的。但价格传递有一定周期,有时成本会高于批发价,商家出于竞争需要,也会低于成本出货。为了保本和盈利,就会出现“水泥纸箱”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更大的问题在于,这并非是一两个商家所为,而是众多从业者的集体行为,以致形成了行规。这明显是破坏行业秩序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形成气候并长期存在呢?在我看来,这种行规,反映了当下许多行业以行规之名,只谋求短期利益,不惜损害长远利益的混乱局面。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范。正常的行规,应该是规范本行业经营秩序,约束从业者经营行为的“乡规民约”,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通行做法。在国家相关法规尚未细化和规范,但对本行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经营内容上,所有从业者达成共识,以相同的做法来规范本行业的某些行为。这些行规,大多是这个行业发展中的经验积累,正常经营不可或缺。同时,在处理本行业和消费者关系时,行规不仅能够约束从业人员,也能起到与消费者事先约定,减少不必要纠纷的作用。但如果行规成了违规操作的“盟约”,形成破坏正常秩序的“共同体”,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并且成为阻碍行业发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负面因素。这样的行规应当立即废止,违规行为需要马上纠正。
近年来,一些行规饱受诟病,都是因为它们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行规,有的是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制定的“霸王条款”,消费者缺乏选择权,往往是被动接受。还有一些行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事易时移,早已不适应时代要求,经营者却固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最令人担忧的,就是类似“水泥纸箱”这种败坏行业名声,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规。行业和商家的信誉,树立难,毁坏易。如果大部分从业者都有意无意地“自毁长城”,那就会很快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失去生存空间。到那时,再想弥补,只怕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