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约束带的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插管技术普遍运用于临床诊疗中,如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PICC导管等,一旦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可能造成损伤、延长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调理。
研究表明:年龄小于5岁的患儿比其他年长儿更容易引发非计划性拔管,属于高风险拔管人群,更容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如何降低小儿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是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对患儿的预后和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约束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小儿仍采用的传统手腕式约束、手套式约束及夹板固定式约束。但由于患儿为特殊人群,对相关措施的配合程度较弱,对捆绑方式有极强的反抗心理,对约束措施有较强恐惧心理,不仅如此,患儿剧烈挣扎反抗导致越拉越紧,出现勒伤、压痕等影响肢体末梢血液循环现象。对照组出现皮肤淤斑及末梢肢体肿胀的原因即为患儿剧烈挣扎引起的,非计划性拔管患儿则均是因为患儿家属自行松解约束带造成。本研究针对小儿这一特殊人群研发了小儿专用手腕式约束带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小儿新型约束带结合了小儿手指喜欢抓握的生理特点,增加了专用握力球,确保了手掌处的约束固定,也让患儿得到手指活动的锻炼;二是固定带采用丰富色彩的棉质材料,满足患儿对颜色、形状喜好,增加了约束的配合度及心理接受度,从感官、触觉上均能极大减轻小儿的恐惧心理,增加患儿及家属对约束的配合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约束带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患儿皮肤淤斑及末梢肢体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患儿及家属对小儿专用手腕式约束带配合度高。
除有效的约束外,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详细的交接班制度、管道固定标准化、合理的人力配备、加强拔管率发生较高的晚夜间护理及对临床低年资护士的非计划性拔管知识的培训均可降低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