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通宝为清代钱币之一,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铸造。咸丰通宝钱径2.2~2.6cm、重2.4~4.2g,其中大样钱鲜见,而更多为私铸劣质薄小钱,期间鹅眼钱重不足1g。背文满文各宝局名,常见者大约20局左右,尤以'宝台'局'阿克苏'局'宝通'局所铸为少。传世尚有'咸丰通宝'雕母数种,极为珍贵。咸丰年间因政治腐败,经济危困,咸丰通宝铸行未久即收到各种重宝、元宝大钱冲击,通宝钱遂严重贬值,故制作简陋,形制混杂;全国27局所铸的小平钱,铜质、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见。
'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的高潮时期。此时民怨沸腾,清为了苟延残喘,在钱币铸行上大做文章,将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种类繁多的钱币。咸丰元年首先准备开铸'咸丰通宝'制钱。由于战争、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 。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好者少 ,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造成铁钱、铅钱代替铜钱。咸丰元年时,规定钱重一钱二分,至第二年,变为一钱,但具体铸行大多轻于规定重量。
在太平军连捷,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下,清军疲于奔命,清廷惊慌失措。这时,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额收入大减,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筹款继续镇压太平军,缓解财政危机,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铸大钱。《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说明咸丰大钱是在迫不行已的情况下铸行的。'咸丰重宝'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咸丰重宝'铸行情况十分混乱复杂,当值等次,大小轻重,铸造材质,铸造工艺,文字书体,钱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监内铸造时,都差异很大,以至有当值大小和钱体大小轻重倒置的,此外还有铁钱和铅钱。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钱币的种类数量繁多,自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流通一种民间货币用于市场交易,给货币的流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留存的咸丰钱存世量太少,且处处为稀缺之品。作为咸丰钱中珍品,咸丰重宝当十铸币技术精湛,是众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及研究专家的所爱之品,因而也展现的市场收藏价值。
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此时民怨沸腾,清为了苟延残喘,在钱币铸行上大做文章,将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三种古币。文中此枚铜币正面铸有楷书'咸丰重宝'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上下写有汉文'一百'二字,边计中五两,左右用满文写有钱局的名称。钱文字迹清晰深俊,铜质精良,铸工精细,包浆完好,纹饰精美,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是难得一见的品相珍罕。由于铸造时间早,发行较少,存世量少,自古以来古泉爱好者关心并致力于收藏和欣赏的计值钱币。在历代钱币中,咸丰重宝当十的身份极为尊贵,它的钱体本身就具有较厚重的质感,再加上币面书法笔力的挺拔秀美,雕刻细腻的工笔,铜光闪闪的大字,古生古韵的包浆,就连细节处都是精雕细琢、 彰显出自身独树一帜的气貌,历史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