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赏功钱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铸造,有金银铜三种材质,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为大西国国主赏功之钱币(或者叫奖章)。
相传有金,银,铜三品,皆罕见,泉界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为泉界大珍。
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有'西王赏功'大钱,分金、银、铜三品,以奖励有军功者,存世极罕见。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别说是西王赏功之物)定会被灭门九族,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历经370多年的今天,尚未闻有人目睹西王赏功的真容。相传西王赏功做工精细,字体刚劲优美。目前所有拍卖行及市场流出的绝大多数是仿品,做工及字体粗糙,大小和厚度更是无人知晓。

西王赏功早见于清代光绪末年的四川成都,已相继见有金、电视台介绍的彭山县出土的真品金银币银、铜三种质地,并被数位泉家所收藏。这些西王赏功钱大多捐赠或给各级国有 博 物 馆 ,一 些泉谱著录有拓本。马定祥先生认为: '发现二枚,一枚早年被镕,另一为蒋伯埙旧藏,金色淡黄,珍。'第 1 枚,于清光绪末为四川成都张扫巴所得,却镕钱得金。罗伯昭先生详述此事:金质者,则闻而未见。据友人云: 光绪末,成都市上五洞桥一冷摊,悬一旧铁钱,大似折二,已累月矣。有张扫巴者,扪之而柔,知其非铁,以八十文买之,视其字,西王赏功也。持归,磨其轮,赫然赤金也,欣欣然,夸侪辈曰: 吾无意得一。闻之,泉贾惊集其门,求观,则彼已镕之,得金二钱余重,泉贾顿足叹曰: 若不镕,值黄金二十倍! 张瞠目丧气,后悔者数月。第 2 枚,据学者考证,'传世另一枚金质西王赏功钱为泉家蒋伯埙先生所获。蒋氏于 1927 至 1932 年入川工作,任职于四川重庆,在此期间在成都获得此品金质 '西王赏功'钱。1937年抗战爆发,在杭城沦陷前夕,蒋氏随省撤至浙南丽水县邮局工作,离开杭州故居时,他把多年积集的金银币、古钱等埋藏于桃花弄故居地下,其后全部被盗失去,该枚金质 '西王赏功'钱可能也在这时失掉,从此杳无踪影。' 事实上,这枚并未丢失,一直为蒋伯埙先生所藏。1961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博前身,以下简称 '历博') 通过上海文管会,想收购这枚,历经曲折,仍未如愿。1963 年,蒋伯埙先生将收藏的大部分古钱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 以下简称 '上博') ,其中的西王赏功被上博收购,现藏该馆。
折叠编辑本段钱币行情
西王赏功存世罕见,早年所知金、银皆为孤品,后又在眉山市有新的发现,珍罕程度已不如从前,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质、银质西王赏功各一,金质230万元,银质以55.2万元。目前金银铜三品仍然为珍品,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品相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