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大,肥料以钾肥需求较高,每300平方米的温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左右、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3—6公斤、碳酸二铵3—6公斤。每次采摘后,根据地力、香椿长势及叶色,适量追肥、浇水。
套隔光薄膜袋谷雨后地温在18℃以上即可撤掉棚膜,让树苗自然生长。此后树苗虽发育较快,但容易老化,应及早准备黑红2层2色聚乙烯薄膜袋,当香椿芽长到5厘米时,即可套上隔光薄膜袋。这样既可增加产量,又能保证椿芽不老化。当椿芽长到15厘米时,连袋一起采下,然后去袋销售,这种薄膜袋可多次利用。恢复培育香椿苗木经冬、春两季采摘,体内养分基本耗尽,须挖出苗木,栽到露地,进行恢复培养。采收结束后,应逐渐除去薄膜,适度通风降温,使衰弱的苗木慢慢适应外界气候。起苗时尽量少伤新生根系,并除去腐败老根,促使新根萌生,每亩露地移植6000~8000株。6月中下旬进行平茬,2~3年生苗留干15~25cm。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发芽后选留1个健壮枝作主干培养,除去其余侧芽。也可以在夏季枝条长到一定高度时摘心,培养成有2~3个短枝的多头苗木。经过夏秋两季节的恢复培养,秋末冬初再将苗木移入大棚。
播后7天左右出苗,未出苗前严格控制浇水,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当小苗出土长出4~6片真叶时,应进行间苗和定苗。定苗前先浇水,以株距20厘米定苗。株高50厘米左右时,进行苗木的矮化处理。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控制徒长,促苗矮化,增加物质积累。在进行多效唑处理的同时结合摘心,可以增加分枝数。
香椿苗进入4月份,当室外气温稳定在14℃以上时,露地香椿芽陆续上市,此时可将棚膜揭除,炼苗4—5d后,将苗木移入大田栽植,以待继续利用。移栽时可将总根量剪掉1/3—1/2,并将苗木离地面5—10cm处剪干。当苗木移入大田后,要加强肥水管理,遇干旱、少雨天气,应连续浇水,以提高成活率。据我县菜农实践经验,一般连续灌水3—4次,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露天种植;行株距50厘米乘20厘米,每666.6平方米栽植6000株;冬季移入温室行株距20厘米乘5厘米,亩植6万株清明以前采摘3至4次,按露天密度计算666.6平方米产1000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