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又称MMA,简称甲甲酯[1]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产透明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PMMA)的单体。易燃,有强刺激性气味,有中等毒性,应避免长期接触。中文名甲基丙烯酸甲酯英文名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MMA)别 称α-甲基丙烯酸甲酯 化学式C5H8O2分子量100.12CAS登录号80-62-6EINECS登录号201-297-1熔 点-48℃沸 点100-101℃水溶性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密 度0.944 g/cm3外 观无色液体闪 点10℃应 用制造有机玻璃安全性描述易挥发,易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甲基丙烯酸甲酯中文同义词:甲基丙烯酸甲酯;α-甲基丙烯酸甲酯;2-甲基-2-丙烯酸甲酯;异丁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败脂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有机玻璃单体;间丙烯酸甲酯英文名称:Methyl methacrylate英文同义词:2-METHYLACRYLIC ACID METHYL ESTER;METHYL METHACRYLATE;METHYL METHACRYLATE, MONOMER;METHACRYLIC ACID METHYL ESTER;METHYL A-METHYLACRYLATE;METHYL 2-METHYL-2-PROPENOATE;METHYL 2-METHYLPROPENOATE;monocite Methacrylate monomer[2] 物化性质 编辑
蒸汽压(25.5℃)5.33kPa/25℃闪点10℃ (开杯)熔点-48℃沸点100-101℃ 24℃(4.3kPa)相对密度0.9440(20/4℃)折射率1.4142爆炸极限2.1%-12.5%体积CAS号80-62-6[2] 分子式C5H8O2[2] 分子量100.12[2] 外观与性状:无色易挥发液体,并具有强辣味,易燃。溶解性: 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微溶于乙二醇和水易燃,稳定性为稳定,在光、热、电离辐射和催化剂存在下易聚合。与空气混合可爆,遇明火、高温、氧化剂易燃; 燃烧产生刺激烟雾,与氧化剂、酸类发生化学反应,不宜久储, 以防聚合反应。 主要用途 聚合单体和添加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单体,也与其他乙烯基单体共聚得到不同性质的产品.用于制造有机玻璃、涂料、润滑油添加剂、塑料、粘合剂、树脂、木材浸润剂、电机线圈浸透剂、离子交换树脂、纸张上光剂、纺织印染助剂、皮革处理剂、印染助剂和绝缘灌注材料等。[5] 制备其他丙烯酸酯(酯交换法) 丙烯酸类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醇酸直接酯化法,酰氯酯化法,酯交换法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不同的醇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丙烯酸酯类和甲醇。通过酯交换法可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酯交换法所用的催化剂传统上主要为无机酸、有机酸或其酸式盐,优点是价格比较便宜。但它们具有强腐蚀性,对设备、器材及操作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并且反应时间长、副反应多、三废严重,易使产品的色泽变深。这类催化剂在酯交换法中将逐步被淘汰。非酸性催化剂是近些年发展的新方向。它的主要特点是没有腐蚀作用,产品质量好,色泽浅,副反应少,反应条件比较缓和。就目前来看,有机锡类、钛酸化合物与碱金属的烷氧基化合物是比较理想的酯交换法用催化剂,只要解决了回收重利用问题,在今后的工业生产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使用注意事项
S24:避免皮肤接触。(Avoid contact with skin.)S37:戴适当手套。(Wear suitable gloves.)S46If:若不慎吞食,立即求医并出示其容器或标签。(swallowed,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and show this container or label. )S45: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S36/37: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S16:远离火源。(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S7:保持容器密封。(Keep container tightly closed.)R11:高度易燃。(Highly flammable.)R37/38:刺激呼吸系统和皮肤。(Irritating to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R43:与皮肤接触可能致敏。(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R39:有极严重的不可逆后果的危险品。(Danger of very serious irreversible effects.)R23/24/25: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毒。(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在受热、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下易发生聚合,粘度逐渐增加,严重时整个容器的单体可全部发生不规则爆发性聚合。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通常商品加有阻聚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光保存。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