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概况
水陆两用挖掘机是一种适用于陆地、沼泽软地面及浅水作业的多用途挖掘机,与常规挖掘机相比,其具有接地比压低、适于在松软、泥泞地区和滩涂、沼泽地带行驶和作业的特点。水陆两用挖掘机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借鉴水陆两用登陆车技术的基础上,陆续研制成了浮箱履带式滚轮链条型水陆两用挖掘机。为满足国内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相关技术并自行研制适用于我国实际的机型,经过多年逐渐改进,最终形成了我国现有的水陆两用挖掘机。
2应用实例
⑴工程概况
泾河某标段河道治理工程位于渭河流域支流泾河的下游,平均海拔368米。近年来原河滩因不断的私人违法采砂,在河滩范围内形成大面积的采砂坑,致使整个河滩地层松软,原地层结构被严重破坏,承载力严重下降;加之同年度泾河屡次发水,并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侵袭,造成河滩范围内沉积大量淤泥,整个河滩淤泥厚度1.4米-3.7米不等,平均厚度2.5米。
工程前期,首先尝试采用常规挖掘机进行基槽开挖及土方作业,但因河滩地面承载力严重不足,挖掘机无法在河滩地内行走,更无法正常施工作业。随后又尝试通过给挖掘机垫铺方木、大面积钢板等措施改善挖掘机施工作业面,但挖掘机依然无法在河滩内行走。之后,在考察了加长臂挖掘机、钢丝绳拉铲等多种方案,但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经多方查阅资料并咨询相关专家,最终确定了使用水陆两用挖掘机进行作业。
⑵工程应用
工程实际采用卡特320-D型国内改装水陆两用挖掘机,138马力,臂长10米,铲斗1.0立方米,挖掘半径8.2米,挖深4.6米,卸载高度6.6米。因软弱地基范围宽度较宽,且基槽较深,其他常规工程机械无法参与、协助,故在河滩内基槽开挖过程中基槽开挖、二次倒运装车均由水陆两用挖掘机完成。经现场长时间测算得出:卡特320D水陆两用挖掘机在淤泥中平均每小时开挖量170立方米左右,在软弱地基中装车效率为每小时260立方米;耗油量较常高10-20%。
该工程在使用水陆两用挖掘机后,前期所面临的软弱基础机械无法施工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完成了多处河流改道作业。在水陆两用挖掘机的协作下,该工程的基槽开挖工作也得以顺利完工,为该工程后期施工争取到了充足的作业时间。
⑶主要问题及注意事项
经过实践证明,水陆两用挖掘机完全可以在软弱地基甚至超过3米的淤泥中自如行走、作业。可以起到常规挖掘机力所不能的作用,解决很多常规挖掘机所不能的工作。但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①因水陆两用挖掘机改装后的履带是槽型钢,强度不如原履带,不适宜在硬质路面,特别是石堆中行走,本工程中穿插进行石方施工,路面时常堆积有片石,因此造成了数次履带损坏。②改装后挖掘机下部行走机构履带长度和高度分别是一般挖掘机的两倍和1.3倍,并以带翼的套筒滚子式链条取代了传统的轨链节,因此机械动力性能下降,特别是在爬坡能力、行走速度方面。③因水陆两用挖掘机采用的是浮箱履带式行走机构,整个履带长度8米。
水陆两用挖掘机改装专家水陆挖掘机的液压系统进空气,要如何解决?水陆两用挖掘机的液压体系是不能有空气的,假如空气进入挖掘机液压体系的首要损害,发生空穴、气蚀作用,致使金属和密封材料的损坏;发生噪音、振荡和匍匐景象,降低液压体系的稳定性。使液压泵的容积功率降低,能量丢失增大,液压体系不能表现应有的效能。 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能找出引起系统故障真正的原因,更多的工作是从平时的日常点检开始,注重设备检查和维修工作的细节,在故障早期就将引起故障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工作循环不断的改进与提高,从而使预知维修工作能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更进一步,确保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实现设备事故为零的目标。在行走时降低发动机转速,行走耗费的燃料就不多,就能做到让水陆挖掘机更省油.